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史争鸣录【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古代史争鸣录
  • 南京政治学院历史系,褚庆林,徐金平责任编辑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 ISBN:7534314550
  • 出版时间:1992
  • 标注页数:712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72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史争鸣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总论3

一、关于中国原始社会史的分期问题3

二、中国奴隶社会的上限及其分期8

(一)中国奴隶社会的上限8

(二)中国奴隶社会史的分期14

三、中国封建社会的上限及其分期16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上限16

(二)关于封建社会史分期的标准28

(三)封建社会史的分期31

四、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及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35

(一)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35

(二)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40

五、有关封建统治阶级几个争论的问题45

(一)第一代地主阶级产生的途径45

(二)封建统治阶级是否能自行调整政策47

(三)关于“清官”问题49

六、中国封健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53

(一)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时间75

七、关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75

(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程度80

(三)农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83

(四)资本主义萌芽对阶级结构的影响86

八、关于中国农民战争史的若干问题88

(一)中国农民战争次数多、规模大的原因88

(二)农民战争的性质91

(三)农民政权的性质95

(四)农民战争史发展阶段划分100

(五)关于农民战争中的平均主义103

(六)关于农民战争中的皇权主义108

(七)农民战争与宗教的关系116

(八)关于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122

九、关于古代民族问题129

(一)汉民族形成的时间129

(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时间132

(三)关于古代少数民族政权国籍归属问题135

(四)民族间的同化与融合问题138

(五)民族关系中的主流问题140

(六)如何评价外族对衰败王朝入侵问题143

(七)关于民族战争的性质144

(八)对民族间和亲政策的评价146

十、关于爱国主义和民族英雄148

(一)关于爱国主义148

(二)关于民族英雄151

(一)中华民族的发祥地169

一、中华民族发祥地及文化遗址169

第二部分 先秦时期169

(二)关于原始社会的文化遗址171

二、母、父系社会交替时间与尧舜禹职位取得的方式178

(一)母系父系社会交替之时间178

(二)尧舜禹职位取得的方式180

三、长江流域迟于黄河流域进入文明社会的原因182

四、先秦国家政体及土地所有制形态184

(一)先秦国家政体184

(二)先秦中国土地所有制形态189

五、夏族的起源及夏代社会性质194

(一)夏族的起源194

(二)夏代社会性质197

六、夏朝的统治中心及其文化198

(一)夏朝的统治中心198

(二)关于夏朝文化201

七、商族的起源及商代社会性质211

(一)商族的起源211

(二)商代的社会性质215

八、商代的经济、政治和地理220

(一)商代的生产力水平220

(二)商之“众”、“众人”,祭牲、殉葬者的身份222

(三)商都屡迁的原因229

(四)关于商代继统法233

(五)商与邦方之地理关系238

(六)殷墟、郑州商城之属性239

九、周商关系及周克商前后的西周社会244

(一)周灭商前与商之关系244

(二)周克商前后之社会性质及周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估价247

(一)关于分封制255

十、周朝的分封制、宗法制与井田制255

(二)关于宗法制259

(三)关于井田制265

十一、关于周朝的士、国人及庶人诸问题277

(一)士的组成277

(二)“国人”的阶级属性279

(三)庶人的身份281

(一)春秋战国的社会性质285

十二、春秋战国的社会性质及其经济、政治285

(二)对战国时期农业奴隶的估价289

(三)春秋战国生产力发展水平292

(四)“初税亩”的内涵293

(五)春秋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斗争297

十三、关于越国、中山国、曾国诸问题303

(一)春秋越国的社会性质303

(二)战国时中山国与春秋鲜虞的关系305

(三)春秋战国时曾国与随国的关系308

第三部分 秦汉时期321

一、秦族的起源及秦朝社会性质321

(一)秦族的起源321

(二)“商鞅变法”前后秦国的社会性质324

二、关于秦统一中国的问题327

(一)秦统一中国是否顺应人民的要求327

(二)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评价329

(一)秦初关于郡县制、分封制论争的实质330

三、关于秦王朝的政策措施330

(二)“车同轨”、“书同文”的历史作用332

(三)对秦“更名民曰黔首”法令的评价334

(四)“令黔首自实田”之含义336

(五)筑长城之评价337

(六)“焚书坑儒”之评价338

四、关于秦末农民起义的口号341

(一)秦末农民起义的口号是什么?341

(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口号有无天命论及皇权思想343

(一)两汉的社会性质345

五、两汉的社会性质及汉初的分封问题345

(二)汉初分封问题348

六、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354

(一)是否存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54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文化学术的作用355

七、西汉和亲政策之评价357

八、王莽改制之评价359

九、关于两汉的阶级斗争364

(一)更始、赤眉政权的性质364

(二)张鲁政权的性质366

(三)征侧、征贰起兵的性质370

第四部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377

一、三国鼎立形成的标志与原因377

(一)三国鼎立形成的标志377

(二)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379

二、曹操集团的阶级基础381

三、西晋“八王之乱”的原因382

四、拓跋魏政权的性质384

(一)曹魏屯田始于何年387

五、关于曹魏屯田制387

(二)曹魏屯田源于何制389

(三)关于曹魏屯田区域391

(四)关于屯田客有无兵役、徭役负担392

(五)曹魏屯田的剥削方式395

(六)对曹魏屯田政策的评价397

六、西晋土地与赋税制度400

(一)占田、课田、户调之式产生的时间400

(二)课田、占田源于何制401

(三)课田、占田制是否施行404

(四)课田、占田实施的范围406

(五)占田与课田的关系408

(六)对占田的解释409

(七)关于占田的所有权性质411

(八)占田制的作用413

(九)占田制下农民身份415

(十)对课田的解释416

(十一)课田的剥削形式418

(十二)关于课田征收单位419

(十三)田赋与户调的关系420

七、北朝隋唐均田制421

(一)均田制颁布的时间422

(二)均田制产生的原因424

(三)均田制的渊源427

(四)均田制的实施及其范围430

(五)均田制的阶级实质432

(六)均田制的性质434

(七)均田制的作用437

(八)均田制破坏的原因439

(九)均田户的性质441

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军事444

(一)官渡之战444

(二)赤壁之战446

(三)夷陵之战459

(四)淝水之战464

(一)西晋末年流民起义479

九、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农民起义479

(二)东晋末年孙恩卢循起义482

(三)唐寓之起兵性质486

(四)北魏末年六镇暴动的性质488

第五部分 隋唐时期499

一、隋政权性质及其速亡的原因499

(一)隋政权性质499

(二)隋朝速亡的原因500

二、唐朝政权和政治斗争502

(一)唐初政权性质502

(二)玄武门之变的性质504

(三)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505

(四)宦官专权问题508

(五)牛李党争性质511

三、关于隋唐的科举制度513

(一)关于科举制的含义513

(二)进士科创设的年代515

(三)科举制创设的年代516

(一)隋文帝有无推行重租政策517

四、隋唐时期的经济517

(二)唐代两税法519

五、隋唐时期的农民起义527

(一)隋末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527

(二)唐末农民起义的有关问题529

一、关于宋代的政治制度及经济剥削方式问题543

(一)关于宋代的相权543

第六部分 宋辽金夏元时期543

(二)宋代是否已发展到货币地租544

二、王安石变法545

(一)变法的称谓545

(二)王安石变法的性质546

(三)王安石变法所代表的阶级利益548

(四)变法派与反变法派斗争的实质549

(五)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551

(六)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555

(一)宋辽“澶渊之盟”的评价557

三、宋辽“澶渊之盟”的评价及宋夏战争的性质557

(二)宋夏战争的性质559

四、宋代农民起义561

(一)北宋王小波、李顺起义是否提出“均穷富”的口号561

(二)钟相、杨么是否建立过没有贵贱贫富、平等互助的社会制度563

五、契丹族的族源及辽初社会性质564

(一)契丹族的族源564

(二)辽初社会性质565

六、关于辽朝头下军州的性质567

七、金初社会的性质569

(一)金初女真族的社会性质569

(二)金初社会性质570

(三)金代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571

八、金代社会经济制度573

(一)“猛安谋克”的性质573

(二)对金代“通检推排”社会效果的评价574

九、对金熙宗等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评价576

(一)西夏统治者的族源577

十、夏统治者的族源和西夏初年的社会性质577

(二)西夏初年的社会性质578

十一、元朝的统治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579

十二、元朝选官取士的主要途径582

十三、元朝“投下户”、“驱口”的性质583

(一)元朝“投下户”的性质583

(二)元朝“驱口”的性质584

(一)徽商始于何时?593

一、明朝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和政治斗争593

第七部分 明清时期(1840年以前)593

(二)明代流民的社会性质595

(三)明代东林党的阶级属性598

(四)明代宠用宦官始于何时?599

二、有关明朝土地赋役制度的几个问题601

(一)明朝的皇庄及其性质601

(二)明朝王府庄田的产生和性质604

(三)明朝江南官田的性质606

(四)明朝寺田的性质608

(五)明朝是否存在商屯609

(六)明朝鱼鳞图册的始造时间610

(七)明朝一条鞭法的创始人和创始时间612

三、关于明朝郑和下西洋615

(一)郑和下西洋的目的615

(二)郑和下西洋的次数和所历国家或地区620

(三)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宝船”623

(四)郑和下西洋的作用和影响628

(一)倭寇的性质631

四、明朝的“倭寇”问题631

(二)倭患的起止时间633

(三)倭患产生和严重的原因634

(四)倭患对中国社会的影响636

(五)御倭战争的性质637

五、明末清初来华耶稣会士的评价639

六、关子明朝与后金的萨尔浒之战642

(一)萨尔浒之战的性质642

(二)萨尔浒之战是否是以少胜多的战例643

(一)关于明末农民起义军的口号644

七、明朝末年的农民大起义644

(二)关于李自成起义军在河南的战斗647

(三)关于明末农民大起义的会议651

(四)关于李自成起义军的大顺政权656

八、清入关前满族的社会性质和清初的生产关系664

(一)清入关前满族的社会性质664

(二)清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水平666

九、清朝初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人民的抗清斗争668

(一)清初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668

(二)清初人民抗清斗争的性质672

(三)对明末农民起义军余部“联明抗清”的评价674

(四)清初抗清斗争中是否出现过后明韩主定武政权676

十、清朝的八旗制度及其有关问题678

(一)八旗制度的渊源678

(二)满洲旗制是否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679

(三)汉军旗制始建于何时?681

(四)八旗土地的性质683

(一)军机处产生的主要原因684

十一、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及其性质684

(二)军机处设立的时间685

(三)军机处的性质687

十二、清朝秘密结社和宗教起义688

(一)清代天地会的起源及其创立宗旨689

(二)清代哲赫林耶起义的性质691

十三、清朝的主要学术流派691

(一)对桐城派的评价692

(二)对乾嘉学派的评价694

(一)土司制度形成于何时?696

十四、明清时期的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政策696

(二)封建王朝建立和实行土司制度的目的698

(三)与土司制度相适应的社会属性或经济基础是什么699

(四)土司制度的历史作用700

(五)改土归流的历史作用701

五、明清时期的边疆与民族问题701

(一)明朝必里卫属于哪个都司702

(二)清朝的“苗疆”及其与中原的关系702

(三)对清末“移民实边”政策的评价70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