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
  • 赵家祥著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91MB
  • 文件页数:61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一、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2

二、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4

三、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9

四、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13

五、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实际情况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15

六、掌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基本途径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基本方法19

第一编 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的整体性29

第一章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29

一、对列宁的“两种转变”观点的评析29

二、全面评价《导言》中的“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思想33

三、《导言》尚未完全克服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39

四、《导言》中的“共产主义”属于“哲学共产主义”43

第二章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49

一、《手稿》中两个出发点的矛盾49

二、《手稿》中论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52

三、《手稿》中存在的旧学说的遗迹66

四、《手稿》以后的著作对旧学说遗迹的克服70

第三章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75

一、写作的理论背景和社会历史背景75

二、新唯物主义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78

三、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80

四、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阐述84

五、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88

第四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94

一、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阐释94

二、对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阐释116

三、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阐释122

四、“生产关系”和“交往形式”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132

第五章 《哲学的贫困》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143

一、批判蒲鲁东政治经济学的错误观点,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144

二、批判蒲鲁东构造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方法,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52

三、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进一步深入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158

四、批判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观点,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167

第二编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整体性175

第六章 实践的本质和丰富内容175

一、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176

二、实践是人的对象性活动179

三、实践是人的有目的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184

四、准确把握实践的本质和内容,克服“泛实践论”倾向186

第七章 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194

一、我国理论界对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的不同理解195

二、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的基本观点196

三、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197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物质本体论而不是实践本体论200

五、人的“全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201

第八章 把握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复杂性,克服“唯实践论”倾向207

一、不能片面理解实践检验理论208

二、不能片面理解理论来源于实践211

三、不能把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213

四、不能把理论联系实际简单化、庸俗化215

第九章 “实践观念”与“实践活动”的关系217

一、“实践理性”概念含义的历史考察217

二、列宁与黑格尔对实践和实践观念的关系理解上的差别222

三、实践观念是连接理论观念和实践活动的桥梁224

四、实践不具有普遍性的品格230

五、由实践到认识(理论)的过程是由特殊到普遍的过程234

第三编 马克思主义物质生产理论的整体性241

第十章 《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生产力概念241

一、具体生产力和一般生产力241

二、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244

三、资本的生产力和劳动的生产力247

四、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252

五、联合生产力和个人生产力257

六、主体的生产力和客体的生产力260

七、几点有益的启示261

第十一章 《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生产关系概念267

一、资本不是物,而是以物为中介的生产关系267

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拜物教性质270

三、生产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274

四、生产关系的“三分法”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环说”的关系277

第十二章 《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生产方式概念280

一、与生产方式概念相关联的概念280

二、生产方式指生产的技术基础283

三、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关系284

四、生产方式指生产力的社会利用形式286

五、生产方式指用什么劳动资料进行生产以及生产规模的大小和不同的生产部门288

六、生产方式是联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中间环节291

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括资本主义的一切经济形式293

八、两点启示295

第十三章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297

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297

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302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304

四、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客观标准305

五、物质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关系308

第十四章 关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能否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问题的论争311

一、“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区别311

二、“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观点的理论依据及其错误313

三、对为“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辩护观点的剖析317

第十五章 “知识经济”与物质生产的决定作用323

一、正确界定“知识经济”概念323

二、知识资源在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积极作用325

三、知识资源在任何时代都不能取代自然资源327

四、在“知识经济”时代物质生产仍然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30

第四编 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理论的整体性337

第十六章 社会历史规律的性质337

一、社会历史规律就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337

二、社会历史规律具有客观性341

三、社会历史规律具有历史性346

四、社会历史规律具有非直接现实性348

五、社会历史规律具有长期性和周期性350

六、正确理解“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含义353

第十七章 人的活动的目的性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356

一、“社会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一个历史唯心主义命题357

二、“历史目的论”的主要观点及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目的论的批判359

三、“历史发展合规律性”命题违背社会历史规律的性质和特点363

第十八章 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及其相互关系366

一、历史哲学的分类和历史非决定论的理论渊源366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性质369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唯物辩证的决定论375

第十九章 一般历史哲学理论的最大长处就在于它是超历史的386

一、马克思“历史概述”的含义及其适用范围386

二、如何防止对马克思“历史概述”的误解390

三、马克思对待一般历史哲学理论的科学态度393

第二十章 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辩证性质405

一、历史过程中的联系与发展405

二、历史过程时空结构的特点417

三、历史时间和历史空间的关系420

四、历史时间的三个向度——过去·现实·未来423

五、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命题的评析426

六、对“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命题的评析431

第五编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及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理论的整体性437

第二十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未来社会名称的历史演变437

一、1844年以前未来社会的名称437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未来社会的名称441

三、1850年以后著作中未来社会的名称443

四、《哥达纲领批判》中未来社会两个阶段的划分444

五、按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本意理解“社会主义”这个名称的含义446

第二十二章 资本的伟大文明作用449

一、资本社会作用的二重性449

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未来新社会创造物质技术条件453

三、创造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为建设未来新社会锻造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457

四、促进新社会因素的产生,孕育和形成未来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因素462

五、资本的历史作用的二重性和历史评价的两种尺度464

第二十三章 反思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新视角470

一、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性事业”470

二、世界革命中心的转移475

三、东西方革命的互动481

四、反思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新视角487

第二十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设想499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总体设想500

二、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征506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508

四、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基本特征522

第二十五章 关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论争524

一、关于列宁“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考察525

二、关于斯大林“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考察537

三、我国理论界如何看待这个论争542

第二十六章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549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549

二、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点553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562

四、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568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大意义575

第二十七章 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577

一、必然王国的含义577

二、自由王国的含义582

三、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593

参考文献59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