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政治研究方法与统计 SPSSfor Windows的实例操作【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许祯元著 著
- 出版社: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 ISBN:9571114227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512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53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政治研究方法与统计 SPSSfor Windows的实例操作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导论1
第一篇 政治研究的准备1
第一节 政治研究的性质3
表1-1:教育部规定法学院政治、外交、公共行政学系必修科目表7
第二节 政治研究与计量8
图1-1:政治学发展概略分期12
第三节 计量途径与理由15
表1-2:三种政治性期刊计量取向&调查研究所占比例一览表17
第二章、政治研究的基础19
第一节 概念、构念与定义19
第二节 假设与定律23
第三节 理论与研究途径27
第四节 变项与测量层次36
第五节 解释与预测43
表2-1:各种测量层次的数学特性43
第三章、政治研究的程序49
图3-1:社会科学经验性研究程序50
第一节 拟定研究题目51
第二节 检查理论与价值54
第三节 参考相关文献55
图3-2:电子图书资料的搜寻61
图3-3:ICPSR资料库的WWW首页64
图3-4:电子信件66
第四节 确定研究目的67
第五节 提出问题与假设69
第六节 选择研究设计70
第七节 进行资料收集80
图3-5:分裂中国家主权观念形成途径的分析架构81
第八节 进行统计分析86
图3-6:研究经费预算之编拟86
图3-7:研究预度进度甘特图(Gantt Chart)87
第九节 提出研究结果88
第一节 抽样的基本概念91
第四章、抽样与抽样分配91
第二篇 资料搜集的方法91
第二节 样本数与误差估计96
表4-1:样本数与可容忍误差与信赖水准的关系103
第三节 抽样方法104
表4-2:乱数表107
图4-1:系统抽样法步骤109
表4-3:样本数分配表111
图4-2:丛集抽样法步骤112
图4-3:多段抽样法范例113
表4-4:楚德-卡特排列法119
第四节 样本代表性检定120
表4-5:样本代表性检定122
第五节 抽样分配123
图4-4:?的抽样分配126
图4-5:不同自由度df所取的x2分配曲线129
图4-6:不同自由度df1,df 2所取的F分配曲线131
图4-7:不同自由度df所取的t分配曲线134
第五章、问卷与问卷设计135
第一节 问卷结构与格式136
图5-1:问卷设计之受访者行为137
图5-2:问卷设计之受访者信念138
图5-3:问卷设计之基本资料140
第二节 问题的内容编制141
第三节 问题拟定的原则150
第四节 问卷设计的步骤158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意义163
第六章、调查研究法163
第二节 实地访问166
表6-1:实地访问工作记录表167
图6-1:实地访问通知函171
第三节 电话访问176
表6-2:电话访问工作记录表177
图6-2:电话访问开场白180
图6-3:历年14岁以上成年人口在家的比例181
表6-3:电话访问适当时机(接通率)182
第四节 邮寄问卷185
表6-4:问卷长度与回覆率186
表6-5:邮寄访问工作记录表187
图6-4:问卷问候信188
图6-5:问卷说明与实例190
表6-6:催覆信与邮寄问卷的回覆率192
第五节 调查方式的选择194
表6-7:调查访问方式的选择194
第七章、内容分析法197
第一节 内容分析的意义197
图7-1:内容分析与传播过程的简单设计模式200
第二节 内容分析的设计200
图7-2:内容分析与传播过程的关系模式201
图7-3:同一来源、不同时间的传播内容202
图7-4:同一来源、不同情境的传播内容202
图7-5:同一来源、不同对象的传播内容203
图7-6:同一来源、不同传播内容的相关203
图7-8:藉不同来源的传播内容比较传播者表现的成效204
图7-7:不同来源传播内容之分析-针对传播者间的差异204
第三节 内容分析的步骤204
图7-9:内容分析实证研究的步骤205
表7-1:编码员间的相互同意度214
第四节 政治领域的运用216
表7-2:小学生对政治符号勰知印象的发展(%)220
表7-3:1950-1956年间四报社论对政府越南政策的立场分析221
表7-4:历年内容分析类论著分配表223
表7-5:历年中共问题类内容分析著作一览表224
表7-6:历年政治竞争类内容分析著作一览表226
表7-7:历年议会质询类内容分析著作一览表227
表7-8:历年涉外事务类内容分析著作一览表228
表7-9:历年政治社会化类内容分析著作一览表229
表7-10:历年其他类内容分析著作一览表229
第五节 优点与缺点230
第一节 校订与编码233
第八章、资料处理与分析233
表8-1:编码簿格式范例237
表8-2:编码表格式范例238
第二节 输入SPSS程式239
图8-1:SPSS统计程式的资料输入范例240
第三节 资料的检错243
第四节 遗漏值的处理245
表8-3:回覆率和调查结果的关系(样本为1000人)247
第五节 资料的统计分析248
第一节 信度的检定251
第九章、信度与效度251
图9-1:Cronbach's alpha信度检定范例256
表9-1:信度范围标准258
第二节 效度的检定259
表9-2:离村青年社会价值体系之因素分析262
表9-3:政治传播行为的鉴别效度检定263
表9-4:政治社会化的临界比检定264
表9-5:政治参与相关效度检定265
第三节 信度与效度的关系266
图9-2:信度和效度的图示法267
第三篇 统计技术的应用273
第一节 统计学简史273
第十章、基本统计概念273
第二节 统计符号275
表10-1:希腊字母的统计代表意义(母数,parameter)276
表10-2:英文字母的统计代表意义(统计量,statistics)277
第三节 统计图表278
图10-1:台湾与日、美、苏人口密度比较图(1980)278
图10-2:某政党台北县得票率长条图279
图10-3:各政党参与立委选举得票比率图279
图10-4:南北半球大象吨位比较图280
图10-6:学生考试成绩之多边图281
图10-5:学生统计考试成绩直方图281
图10-7:学生考试成绩累积次数多边图282
图10-8:匀布分配图282
图10-9:钟形分配图283
图10-10:正偏分配图283
图10-11:负偏分配图284
图10-12:J型分配图284
图10-13:逆J型分配图285
图10-14:U型分配图285
图10-15:台北市国小增长数目的时间数列图286
图10-16:统计表的格式287
第四节 统计的正确应用288
图10-17:物价指数上涨率比较图291
图10-18:男女新生人数比较图291
第五节 电脑与统计技术292
第十一章、单变项统计叙述301
第一节 次数分配302
表11-1:选民年龄相对次数分配表303
第二节 集中量数305
图11-1:政治学成绩次数分配305
第三节 离散量数308
图11-2:四分位差位置图310
图11-3:离均差平方和、变异数及标准差的关系图312
第四节 偏态与峰态313
图11-4:偏态形状图314
图11-5:峰态形状图315
第十二章、两变项统计叙述317
第一节 交叉分类表317
表12-1:交叉分类表的格式318
图12-1:性别与教育程度交叉分类表319
第二节 相关的意义320
图12-2:相关方向的类型321
图12-3:相关强度的类型321
第三节 相关系数的测量323
图12-4:两等距变项的回归分析328
图12-5:各种相关系数的电脑求算331
第四节 相关系数的解释332
表12-2:Pearson's r值强度对照表333
表12-3:两变项相关的稳健统计量333
第十三章、统计推论原理335
第一节 常态分配336
图13-1:常态分配图形(曲线下总面积等于1)338
图13-2:K-S(Lilliefors)常态性检定339
第二节 参数估计341
第三节 假设检定343
图13-3:常态分配下的拒斥域(双侧检定)346
图13-4:常态分配下的单侧检定347
表13-1:型Ⅰ与型Ⅱ 错误的意义348
图13-5:常态分配下的双侧检定348
第四节 单变项的检定351
第五节 两变项的检定354
表13-2:省政府员工的性别与薪水分配356
图13-6:省府员工性别与薪水的x2检定357
表13-3:台湾举办选举次数与街头冲突的次数分配359
表13-4:政治大学毕业生政治满意度的次数分配360
第十四章、变异数分析363
第一节 变异数分析的前题364
图14-1:变异数分析的同质性检定366
第二节 单因子变异数分析367
表14-1:权威性人格量表单因子变异数分析表369
图14-2:权威性人格量表分数的变异数分析370
第三节 二因子变异数分析375
图14-3:单因子变异数分析的事后多重检定375
表14-2:投票参与感的二因子变异数分析摘要表379
图14-4:投票参与感的二因子变异数分析379
表14-3:投票参与感单纯主要效果变异数分析表380
图14-5:投票参与感的单纯主要效果分析381
第四节 三因子变异数分析382
图14-6:投票参与感的事后多重比较382
表14-4:投票参与感三因子变异数分析表384
图14-7:投票参与感的三因子变异数分析384
第十五章、共变数分析385
第一节 共变数分析的前题386
第二节 单因子共变数分析387
图15-1:变异数分析的回归系数同质性检定387
表15-1:回归系数同质性检定摘要表387
图15-3:政治满意度的单因子共变数分析391
图15-2:政治满意度的单因子共变数分析391
表15-2:政治满意度的单因子共变数分析表392
第三节 二因子共变数分析392
图15-4:组织参与感的二因子共变数分析393
表15-3:组织参与感二因子共变数分析表394
图15-5:政治满意度的单因子共变数分析394
第十六章、净相关、复相关与复回归395
第一节 净相关分析396
图16-1:连任届数(Time)与质询次数(Freq)的零阶相关分析398
图16-2:连任届数(Time)与质询次数(Freq)的一阶净相关分析399
第二节 复相关分析399
图16-3:权威性人格分数的复相关分析402
第三节 复回归分析402
图16-4:权威性人格分数的复回归分析406
表16-1:权威人格量表分数的复回归分析407
第十七章、逐步回归分析409
第一节 前溯逐步回归分析410
图17-1:现代化程度的前溯逐步回归分析(一)413
图17-2:现代化程度的前溯逐步回归分析(二)414
表17-1:立委议政能力前溯回归分析摘要表414
第二节 后溯逐步回归分析415
图17-3:现代化程度的后溯逐步回归分析(一)416
图17-4:现代化程度的后溯逐步回归分析(二)416
第三节 前后溯逐步回归分析417
表17-2:立委议政能力后溯回归分析摘要表417
图17-5:现代化程度的逐步回归分析(一)419
图17-6:现代化程度的逐步回归分析(二)419
表17-3:立委议政能力逐步回归分析摘要表420
第十八章、因素分析421
第一节 理论基础422
图18-1:因素分析的研究步骤424
第二节 估计变项的共同性425
第三节 共同因素的抽取426
图18-2:R.B.Cattell陡阶检定图429
第四节 因素轴的旋转429
图18-3:台湾民众现代化程度测量表432
第五节 命名与解释432
表18-1:现代化量表之因素分析433
第六节 因素分析的应用434
图18-4:第二届立委政见发言主成份分析之一(未转轴)437
图18-5:第二届立委政见发言主成份分析之二(未转轴)437
图18-6:第二届立委政见发言主成份分析之三(未转轴)438
表18-2:第二届立委政见发言主成份分析摘要(未转轴)439
图18-7:第二届立委政见发言主成份分析(一)440
表18-3:第二届立委政见发言因素组型摘要表440
图18-8:第二届立委政见发言主成份分析(二)441
表18-4:第二届立委政见发言因素结构摘要表442
图18-9:第二届立委政见发言共同因素分析之一(未转轴)443
图18-10:第二届立委政见发言共同因素分析之二(未转轴)444
图18-11:第二届立委政见发言共同因素分析之三(未转轴)444
表18-5:第二届立委政见发言共同因素分析摘要(未转轴)445
表18-6:第二届立委政见发言共同因素分析摘要表446
图18-12:第二届立委政见发言共同因素分析(已转轴)446
第一节 无母数统计检定的意义447
第十九章、无母数统计检定447
第二节 单一样本的差异性检定449
图19-1:样本性别代表性的卡方检定451
图19-2:政治满意度调查的K-S单一样本检定452
第三节 二组样本的差异性检定454
图19-3:政治态度调查的样本连检定454
图19-4:不同性别立法委员质询的Mann-Whitney U检定456
图19-5:中央与地方机关业务完成率的Kolmogorov-Smirnov Z检定457
第四节 多组样本的差异性检定458
图19-6:不同政党委员在军人免税案态度的Kruskal-Wallis检定460
第四篇 研究成果的提出463
第二十章、作成研究报告463
第一节 研究报告的架构463
图20-1:一般性的研究报告封面465
图20-2:博士论文封面466
图20-3:研究报告的目次范例468
图20-4:研究报告的图表目录范例469
第二节 写作内容与格式473
图20-5:索引范例474
图20-6:参考书目范例479
第三节 电脑与电脑写作483
表20-1:个人电脑主要零组件一览488
参考书目491
附录A:希腊字母发音507
附录B:常态曲线下的面积508
附录C:卡方分配表509
附录D:F分配表510
附录E:t分配表512
热门推荐
- 2760173.html
- 2513073.html
- 1422081.html
- 3138855.html
- 2150441.html
- 525313.html
- 3756244.html
- 3221855.html
- 430321.html
- 34154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964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408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332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177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194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705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45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389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259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51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