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征途 薛德震哲学书信集【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薛德震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086682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28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57页
- 主题词:薛德震-书信集;哲学-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征途 薛德震哲学书信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通信与交流3
致黄楠森3
一、2004年5月 谈谈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兼与黄楠森教授商榷3
二、2009年3月8日 呼吁进行正常的学术争鸣11
三、2009年4月3日 与黄教授争鸣的12篇文章篇目13
致李乔、伍义林15
2004年5月24日 与黄楠森商榷一文的写作意图15
致李景瑞16
一、2004年5月27日 《“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证明》一文的针对性,驳“以人为本”是倒退到空想社会主义之说16
二、2004年10月1日 《关于“以人为本”的几个理论问题》一文的写作意图,对某些不和谐之音不能听之任之17
致顾伯平18
2004年7月28日 感谢顾伯平对《证明》一文的评论18
附 顾伯平7月18日来信:对《“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证明》一文的评论:观点明确、逻辑严密、阐述有力、令人信服19
致季桂保20
2004年8月8日 《对两个和谐发展的哲学思考》一文的写作背景20
致张江明21
2004年8月22日 《“以人为本”与动力开发》的写作意图,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深度开发的辩证关系21
致王晨22
2004年10月14日 对黄楠森在《人民日报》9月3日发表的一篇文章的三点不同意见22
致段若非24
一、2004年10月30日 应约撰写了《“以人为本”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24
二、2007年3月7日 《评价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两种尺度》一文的结构及其现实意义25
三、2007年3月23日 《保护物权就是保护全体公民权益的物质基础》的写作意图,回应某些人对《物权法》的质疑25
四、2007年9月22日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一文发掘了毛泽东《实践论》中凸显人的主体性、实践性思想并由此展开论说26
五、2008年6月14日 抗震救灾期间所写有关“以人为本”三篇短文的针对性和新意之所在27
六、2008年10月22日 《党的执政地位与思维方式的变革》一文的写作意图和现实意义28
七、2009年7月6日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文的针对性29
与刘杲的交谈30
一、2004年11月3日 刘杲关于《人的哲学论纲》的选题策划30
二、2005年2月3日 刘杲对《人的哲学论纲》几篇初稿的意见31
致白占群32
2004年12月28日 《劳动异化论是唯心史观吗》的写作背景,驳黄楠森教授9月3日一篇文章中的观点32
致黄书元33
2005年4月28日 征求对《人的哲学论纲》稿本的意见33
致伍义林34
2005年12月20日 《马克思论劳动过程中人与物的关系》的写作背景,从经济学的角度驳对“以人为本”的质疑34
致郑必坚35
2005年12月22日 逻辑不仅具有力量,而且是一种美,从中可以获得美的享受35
致冯玉珍36
一、2005年12月22日 理论上、学术上的事情,得要凭真理办事36
附1 冯玉珍2005年11月11日来信:对《为他人作嫁衣裳》、《人的哲学论说》的评论37
附2 冯玉珍2006年10月28日来信:对《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20论》的评论38
二、2007年1月3日 无产阶级立场与全人类立场的一致性与差别性,要牢牢树立全人类解放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39
附 冯玉珍2006年12月29日来信:对薛著四本书的评论40
致唐沅42
一、2005年12月 赠书并请批评指正42
附1 唐沅2006年1月27日来信:对《人的哲学论纲》的评论42
附2 唐沅2006年11月8日来信:对《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20论》的评论46
二、2009年3月18日 追求人类世世代代向往的价值理想和心灵境界,走自己的路46
致黄书元、张小平48
2006年3月12日 征求对《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20论》稿本的意见48
致俞可平49
一、2006年4月6日 征求对《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20论》稿本的意见49
二、2006年4月12日 《“以人为本”与马克思关于社会劳动科学化的理论》一文的现实意义50
致周凡51
一、2006年6月1日 感谢周凡对《人的哲学论纲》的评论。“谈人色变”的现代愚昧终于不能长久51
二、2006年11月28日 介绍人学研究的心路历程,研究人的哲学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对时代的和实践的问题的思考和回应53
三、2007年12月12日 《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形态和理论形态》的写作背景,对关于民主社会主义问题争论之我的见解54
四、2009年2月11日 《论“物我一体”哲学》的写作意图,时代和实践呼唤着哲学模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55
致刘放桐56
2006年10月 赠书并请批评指正56
附 刘放桐2006年11月28日来信:对薛著两本书的评论56
致刘国胜57
2007年5月24日 对刘国胜在大型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取得成绩的祝贺57
致孙小礼、龚克60
2007年8月18日 征求对《好人龚育之》一文的意见60
致程中原61
2007年9月9日 《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的商榷61
一、关于人道主义问题61
二、关于异化问题65
三、结束语68
致杜导正71
一、2007年9月11日 致程中原的一封公开信的写作背景71
二、2008年2月28日 《晚年周扬理论上的一个重要贡献》的写作意图,还周扬以公平正义72
三、2009年3月20日 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72
致卢之超74
2008年5月1日 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与卢之超同志商榷74
一、首先表示欢迎74
二、是谁主张要用人道主义代替马克思主义?是谁要将马克思主义归结为人道主义?75
三、为什么要将周扬指向林彪、“四人帮”的矛头扭向社会主义?79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哪一种表述更科学、更准确?80
五、“以人为本”只是一个“政治命题”吗?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没有关系吗?81
六、关于“异化”问题,既误读误解了周扬,也误读误解了马克思、恩格斯83
七、批判中的“双重标准”不仅有损理论权威的可信度,而且令人对批判的真实意图产生怀疑86
八、怎样正确地总结经验教训?87
致王君琦90
2008年6月19日 《共产主义世界观与普世价值观》的写作意图,提倡进行严肃的理性思考,用平等民主的方式争鸣90
一封未发出的信92
2008年6月28日 “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理想,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对于构建海峡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和创造双赢局面也会发生深远的影响92
致周为民94
一、2008年8月8日 《知情权和表达权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一文的现实意义94
二、2008年9月22日 《干部对平民百姓应有敬畏之心》的写作意图95
致张世英96
一、2008年11月18日 推进建立当代中国哲学——张世英先生《归途》一书读后感96
二、2009年3月3日 哲学是奔腾不息流向智慧之海的一条长河102
三、2009年3月18日 关于张世英先生的学者风度103
四、2009年5月8日 《羁鸟恋旧林》与《文化与自我》的读后感104
附 张世英2009年5月11日来信104
致高放106
2009年3月3日 《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40论》可以说是我的人的哲学三部曲之三:《人的哲学新论》106
致陈晏清107
2009年3月3日 陈晏清教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解释体系的弊病在于主体性维度的缺失的诊断深刻而又准确107
致萧前109
2009年3月3日 对庆贺萧前教授80华诞纪念文集《学问·智慧·人生》收录拙作《论“以人为本”》一文表示感谢109
致吴忠民110
2009年3月3日 《干部对平民百姓应有敬畏之心》引起网络媒体的广泛关注110
致李蔚111
2009年3月3日 谈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心得体会,我对开发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理论的贡献:动因开发、动能开发、动力开发111
致郝怀明114
2009年3月3日 读郝怀明著《如烟如火话周扬》一书的感想114
致聂震宁116
2009年3月3日 研究马克思主义人的哲学的缘起和心路历程116
致方鸣118
2009年3月3日 写文章不搞无病呻吟、无的放矢,力求独立思考,写出新意118
致沈宝祥119
一、2009年3月3日 对沈宝祥教授一句话的赞赏119
附 沈宝祥2009年3月19日来信:对薛德震人的哲学研究的评论120
二、2009年9月2日 赞沈教授尊重事实,有勇气讲真话、实话、心里话121
致吴海平123
2009年3月10日 感谢吴海平担任拙著的责任校对,介绍自己学哲学、研究哲学的艰难历程123
致崔卫平125
一、2009年3月18日 我为什么选择了走体制内改革之路125
二、2009年3月21日 马克思主义是研究发展的科学,它自身也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127
致朱滢129
一、2009年3月20日 赠书并请批评指正129
附 朱滢2009年4月14日来信:中国人健康的自我的形成还有很长很长的路129
二、2009年5月8日 《文化与自我》的读后感130
致方厚枢132
2009年3月22日 对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大批判这一学案在出版史上应有所记载132
致张小平134
2009年5月18日 征求对《薛德震哲学书信集》稿本的意见134
致兰文飞136
2009年5月19日 《从打着灯笼找人到找回“健康自我”》一文的写作意图136
致李庆英137
2009年6月15日 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然形象和品格》一文137
致张小平、柏裕江138
2009年7月20日 谈对《书信集》稿本的调整和修改138
附 2009年7月6日 张小平、柏裕江的来信140
回忆、记叙与争鸣145
从煤油灯下走出来的哲学学人——回忆我在华中新华书店工作的岁月145
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的人道主义148
我参与讨论胡乔木论异化的文章150
致力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开发——学习《邓小平文选》的一点体会153
人的主体性觉醒是一种极大的社会进步160
我的人学研究回眸163
“好人龚育之”167
从打着灯笼找人到找回“健康自我”——朱滢先生《文化与自我》的读后感170
哲学的品格176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178
人们需要追寻美好境界的哲学——读张世英先生《哲学之美》一文的感想182
从构建和谐社会到建设和谐世界185
一、从热议《当中国统治世界时》说起185
二、一个国家的国际政策是其国内政策的延伸和继续186
三、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和谐世界是中国和中国人民对世界的新贡献189
关于走体制内改革之路的哲学思考193
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人”与“民”两个概念198
一、“以民为本”与“以人为本”历史的、现实的区别198
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199
三、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人”与“民”两个概念200
四、不要重蹈“谈人色变”的窠臼204
走进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深处——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的时代意义与理论价值206
一、问题的提出206
二、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共同思考和研究的时代的和实践的课题207
三、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指导思想的应运而生210
四、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指导思想的时代意义与理论价值213
结束语218
自序与后记221
《社会与人》引言221
《人的哲学论说》自序225
《为他人作嫁衣裳》自序228
《人的哲学论纲》自序230
《人的哲学论纲》跋234
《中国园林之旅》总序244
《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20论》自序248
《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20论》后记251
《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40论》自序254
附录 序言与书评259
《人的哲学论说》序&顾骧259
《为他人作嫁衣裳》序&方厚枢261
《人的哲学论纲》序 独立研究人学的最新成果&高放264
一、我国人学的兴起和本书作者的投入264
二、本书的四个突出特点和优点266
三、有待进一步充实和探讨的人学问题269
《以人为本:国内外有关学术争鸣述评》&胡义成272
一、国外发展观研究新动态272
二、国外对以人为本的研究概况273
三、国内上世纪后半叶人道主义讨论简况274
四、近年国内关于以人为本的讨论276
执著的探索——读薛德震《人的哲学论说》&汪子嵩280
薛德震两本新著问世引人瞩目&洛丁288
人学研究的里程碑——薛德震《人的哲学论纲》简析&严冰290
《人的哲学论纲》读评&冯玉珍292
以马克思主义方法研究人的问题——评薛德震先生的新著《人的哲学论纲》&周凡296
弘扬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人的哲学论纲》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范畴应廓清的几个关键问题》读后&胡义成309
从坚持马克思的“异化”论到坚持“以人为本唯物史观”309
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是什么311
论界转型尚未完成 哲学论者仍须努力313
薛德震对社会发展动力的精辟分析&李蔚316
以新的视野回到经典——评《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40论》&兰文飞321
以人为本应当成为我们的核心价值——读《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40论》&郝怀明323
后记327
热门推荐
- 3104031.html
- 2489961.html
- 3888280.html
- 2251707.html
- 2534383.html
- 3883213.html
- 1467180.html
- 3622907.html
- 3342541.html
- 15392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015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14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908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700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123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777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337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217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988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94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