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岩土工程试验监测手册【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岩土工程试验监测手册
  • 林宗元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7112075645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835页
  • 文件大小:52MB
  • 文件页数:861页
  • 主题词:岩土工程-试验-技术手册;岩土工程-监测-技术手册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岩土工程试验监测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1 试件制备与量测1

1.1.1 试件制备1

目录1

1 室内岩石试验1

1.1.2 试件量测2

1.2 岩相鉴定3

1.2.3 粒度测定4

1.2.2 矿物成分及含量的测定4

1.2.1 制片4

1.2.4 结构与构造观察5

1.3.1 含水率试验6

1.3 岩石空隙性质试验6

1.2.5 微裂隙与孔隙的测定6

1.3.2.2 水中称量法7

1.3.2.1 比重瓶法7

1.3.2 颗粒相对密度试验7

1.3.3 块体密度试验8

1.4.2 渗透试验10

1.4.1 吸水性试验10

1.4 岩石水理性质试验10

1.4.3 膨胀性试验12

1.4.5 冻融试验13

1.4.4 耐崩解性试验13

1.5 岩石声波测试14

1.6.1.1 单轴抗压强度试验16

1.6.1 单轴抗压强度和压缩变形试验16

1.6 岩石强度和变形试验16

1.6.1.2 单轴压缩变形试验17

1.6.2.1 常规试验方法18

1.6.2 三轴压缩强度试验18

1.6.2.3 连续破坏状态的三轴试验21

1.6.2.2 多级破坏状态的三轴试验21

1.6.3.1 直接拉伸试验22

1.6.3 拉伸强度和变形试验22

1.6.3.2 劈裂试验23

1.6.3.3 弯曲梁试验24

1.7.1 软弱结构面的剪切试验26

1.7 岩石结构面抗剪强度试验26

1.7.3 混凝土与岩石胶结面的剪切试验28

1.7.2 硬结构面的剪切试验28

1.8.2 试验原理29

1.8.1 试验目的与要求29

1.8 岩体软弱夹层剪切蠕变试验29

1.8.4.1 试验前准备工作30

1.8.4 试验要点30

1.8.3 试验仪器30

1.8.5.1 长期强度指标的确定32

1.8.5 资料整理32

1.8.4.2 试验方法32

1.8.5.2 剪变模量的时间效应33

1.9.1 仪器结构34

1.9 岩石点荷载强度试验34

1.8.5.3 黏滞系数的确定34

1.9.2.3 试验程序35

1.9.2.2 试件描述35

1.9.2 试验要点35

1.9.2.1 试件的形状和尺寸35

1.9.2.4 计算36

1.9.3.1 估算岩石的抗拉强度38

1.9.3 成果应用38

1.9.3.4 在岩石分类和风化带研究中的应用39

1.9.3.3 确定岩石的强度各向异性39

1.9.3.2 估算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39

1.9.3.5 其他方面的应用40

1.10.2 经验公式类型的判断41

1.10.1 相关与经验公式41

1.10 岩石性质的相关性41

1.10.3 待定常数的确定42

1.11 岩石物理力学参数汇总43

2.1.1.2 试样制备54

2.1.1.1 目的和适用条件54

2 室内土工试验54

2.1 土的物理性质试验54

2.1.1 试样的制备和饱和54

2.1.1.3 试样的饱和55

2.1.2.2 测定方法56

2.1.2.1 定义及意义56

2.1.2 含水率试验56

2.1.3.1 定义及试验目的57

2.1.3 密度试验57

2.1.2.3 几点说明57

2.1.3.2 测定方法58

2.1.4.2 试验方法59

2.1.4.1 定义及试验目的59

2.1.4 相对密度试验59

2.1.5 土的基本物理性质指标的换算及应用61

2.1.4.3 其他说明61

2.1.6.2 试验方法65

2.1.6.1 试验目的和意义65

2.1.6 颗粒分析试验65

2.1.6.3 级配指标的计算67

2.1.7.2 界限含水率试验方法69

2.1.7.1 概念及意义69

2.1.7 界限含水率试验69

2.1.8.2 试验方法及注意问题72

2.1.8.1 定义及适用范围72

2.1.8 无黏性土休止角试验72

2.1.9.1 定义与目的73

2.1.9 毛细管水上升高度试验73

2.1.9.2 试验方法及要点74

2.1.10.3 试验中注意的问题75

2.1.10.2 试验方法及要点75

2.1.10 渗透试验75

2.1.10.1 目的与意义75

2.1.11.2 试验方法要点及资料整理77

2.1.11.1 定义及目的77

2.1.11 离心含水当量试验77

2.2.1.2 砂的最小干密度试验78

2.2.1.1 定义及适用条件78

2.1.11.3 试验结果说明78

2.2 土的密实度试验78

2.2.1 相对密实度试验78

2.2.1.3 砂的最大干密度试验79

2.2.2.2 试验方法80

2.2.2.1 试验目的意义及原理80

2.2.1.4 粗颗粒土相对密实度试验80

2.2.2 击实试验80

2.2.2.3 影响击实试验的因素82

2.2.2.4 击实试验成果应用83

2.2.3.2 试验方法84

2.2.3.1 定义及目的84

2.2.3 承载比试验84

2.3.2.1 试验原理及应力状态86

2.3.2 固结试验和压缩试验86

2.3 土的变形试验86

2.3.1 土的变形及其指标86

2.3.2.3 试验仪器及试样尺寸87

2.3.2.2 试验目的及适用范围87

2.3.2.4 试验方法88

2.3.2.5 资料整理与应用89

2.3.2.6 标准固结试验与连续加荷CRS试验参数数据95

2.3.3.3 资料整理99

2.3.3.2 试验仪器及操作方法99

2.3.3 静止侧压力系数试验99

2.3.3.1 静止侧压力系数的意义及适用范围99

2.3.4.3 试验结果计算及整理101

2.3.4.2 试验方法及注意事项101

2.3.4 黄土湿陷性试验101

2.3.4.1 湿陷性质及其特征101

2.3.5.1 试验项目、目的与方法要点103

2.3.5 膨胀土的膨胀及收缩试验103

2.3.6.1 试验目的104

2.3.6 盐渍土溶陷性试验104

2.3.7 回弹模量试验105

2.3.6.2 试验方法及仪器设备105

2.4.1.4 资料整理107

2.4.1.3 试验方法107

2.4 土的强度试验107

2.4.1 直接剪切试验107

2.4.1.1 试验目的107

2.4.1.2 试验仪器107

2.4.2.2 仪器109

2.4.2.1 试验目的109

2.4.2 残余强度试验109

2.4.2.4 残余强度的影响因素110

2.4.2.3 试验方法110

2.4.3.3 三轴压缩仪111

2.4.3.2 试验原理111

2.4.3 三轴压缩试验111

2.4.3.1 试验目的和适用范围111

2.4.3.4 试验方法112

2.4.3.5 资料整理及应用113

2.4.4.3 资料整理及成果应用116

2.4.4.2 试验仪器和试验方法116

2.4.4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116

2.4.4.1 试验目的及适用范围116

2.4.5.3 试验方法118

2.4.5.2 试验仪器118

2.4.5 微型十字板试验118

2.4.5.1 试验目的和适用范围118

2.4.5.4 强度计算119

2.5.1.1 土的蠕变特性120

2.5.1 土的流变特性120

2.5 土的流变试验120

2.5.1.3 土的流动特性121

2.5.1.2 土的松弛特性121

2.5.1.4 土的长期强度123

2.5.2 流变试验方法要点124

2.5.2.1 蠕变试验125

2.5.2.2 松弛试验127

2.5.3.1 土的物质组成的影响128

2.5.3 影响土流变性质的因素128

2.5.3.3 温度的影响129

2.5.3.2 应力条件的影响129

2.6.1 试验方法与试验目的130

2.6 土的动力特性试验130

2.6.1.2 试验目的与主要指标131

2.6.1.1 试验方法131

2.6.2.1 试样制备和饱和132

2.6.2 试验的前期工作132

2.6.3.1 动三轴试验133

2.6.3 试验操作及试验成果整理133

2.6.2.2 仪器设备及试验方法选择133

2.6.3.2 动单剪试验142

2.6.3.3 动扭剪试验145

2.6.3.5 自振柱试验147

2.6.3.4 共振柱试验147

2.7.1 土工离心模型的相似性148

2.7 土工离心模型试验148

2.6.3.6 振动台试验148

2.7.3 模型箱150

2.7.2.2 通电装置(电滑环)150

2.7.2 主要试验设备150

2.7.2.1 离心模型试验机150

2.7.4.2 试验允许误差151

2.7.4.1 技术指标151

2.7.4 有关离心模型试验机的技术指标151

2.7.5.1 模型制备152

2.7.5 模型制备与资料整理152

2.7.6 离心模型试验的应用153

2.7.5.2 试验资料整理153

2.8.1.1 小于2μm黏土粒的分离与提取154

2.8.1 试样制备154

2.8 土的矿化分析试验154

2.8.2.1 黏土粒的全量化学分析156

2.8.2 黏土矿物鉴定试验156

2.8.1.2 易溶盐水浸提液的制备156

2.8.2.2 阳离子交换量试验158

2.8.2.3 差热分析159

2.8.2.4 X射线衍射分析163

2.8.3.1 土中可溶性盐类测定167

2.8.3 土的化学分析试验167

2.8.3.2 土中游离氧化物测定168

2.9.2.7 冻土融化压缩试验171

2.9.2.6 冻胀量试验171

2.9 冻土试验171

2.9.1 冻土试验内容171

2.9.2 标准方法冻土试验171

2.9.2.1 含水率试验171

2.9.2.2 密度试验171

2.9.2.3 冻结温度试验171

2.9.2.4 未冻含水率试验171

2.9.2.5 冻土导热系数试验171

2.9.3.1 冻土冻结强度试验172

2.9.3 其他方法冻土试验172

2.9.3.2 冻土切向冻胀力试验175

2.9.3.3 冻土抗剪强度试验178

2.9.3.4 冻土热扩散率试验184

2.10 管涌试验187

2.10.3.1 试验前必备的基本资料188

2.10.3 试验要点188

2.10.1 试验基本原理188

2.10.2 试验仪器188

2.10.3.3 试验步骤及方法189

2.10.3.2 试验规划189

2.10.4 资料整理190

2.10.6 一般经验资料191

2.10.5 成果应用191

3.1.1.2 基本理论195

3.1.1.1 平板载荷试验适用条件195

3 原位测试195

3.1 载荷试验195

3.1.1 平板载荷试验195

3.1.1.3 国内平板载荷试验主要技术标准要点196

3.1.1.4 试验仪器设备197

3.1.1.6 资料整理198

3.1.1.5 试验方法198

3.1.1.7 成果应用201

3.1.1.8 特殊土载荷试验202

3.1.1.9 复合地基载荷试验204

3.1.2.2 仪器设备205

3.1.2.1 螺旋板载荷试验的适用条件205

3.1.2 螺旋板载荷试验205

3.1.2.5 成果应用206

3.1.2.4 资料整理206

3.1.2.3 试验方法206

3.1.3.1 单桩竖向抗压载荷试验208

3.1.3 桩基载荷试验208

3.1.3.2 单桩竖向抗拔载荷试验211

3.1.3.3 自平衡试桩法213

3.1.3.4 单桩水平载荷试验214

3.1.4.2 试验仪器设备219

3.1.4.1 试验目的219

3.1.4 动载荷试验219

3.1.4.3 试验方法220

3.1.4.4 临界竖向振动加速度、临界基底动压力的确定221

3.2.1.2 反力装置(有三种形式)222

3.2.1.1 加压装置(有三种类型)222

3.2 静力触探试验222

3.2.1 静力触探设备222

3.2.2.1 探头的结构223

3.2.2 静力触探探头223

3.2.2.3 探头的标定224

3.2.2.2 温度对传感器的影响及补偿方法224

3.2.4.1 试验准备工作225

3.2.4 静力触探现场试验要点225

3.2.3 我国常用的静力触探量测记录仪器(三种类型)225

3.2.3.1 电阻应变测量仪225

3.2.3.2 静探微机225

3.2.3.3 自动记录仪225

3.2.4.4 孔压消散试验226

3.2.4.3 注意事项226

3.2.4.2 现场试验工作226

3.2.5.1 单孔资料的整理227

3.2.5 静力触探资料整理227

3.2.5.2 划分土层228

3.2.5.4 贯入阻力的换算229

3.2.5.3 土层贯入阻力的计算229

3.2.6.2 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230

3.2.6.1 划分土类230

3.2.6 静力触探成果应用230

3.2.6.6 估算单桩承载力233

3.2.6.5 确定黏性土的状态233

3.2.6.3 确定砂土的密实度233

3.2.6.4 确定砂土的内摩擦角233

3.2.6.7 孔压静力触探成果的应用235

3.3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238

3.3.1.1 国外动力触探的分类及设备239

3.3.1 试验设备及试验要求239

3.3.1.4 试验技术要求241

3.3.1.3 特种类型动力触探241

3.3.1.2 中国动力触探的分类及设备241

3.3.3.3 地基土承载力与变形模量的确定242

3.3.3.2 试验要点242

3.3.2 资料整理242

3.3.3 轻型动力触探(N10)242

3.3.3.1 试验设备242

3.3.4.3 资料整理244

3.3.4.2 试验要点244

3.3.3.4 砂土密实度的确定244

3.3.4 重型动力触探(N63.5)244

3.3.4.1 试验设备244

3.3.4.4 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和变形模量246

3.3.4.5 确定砂土的密实度和孔隙比247

3.3.4.6 确定桩的持力层和承载力248

3.3.5.2 适用范围249

3.3.5.1 试验设备及技术规格249

3.3.5 超重型动力触探(N120)249

3.3.5.5 勘探工作量的布置和资料整理250

3.3.5.4 N120和N63.5的关系250

3.3.5.3 试验要点250

3.3.5.6 N120指标的应用252

3.3.6.1 试验原理和适用范围253

3.3.6 其他类型的动力触探253

3.3.6.2 试验方法254

3.3.7.1 动贯入阻力计算公式255

3.3.7 动贯入阻力的计算和应用255

3.3.6.3 资料整理和应用255

3.4 标准贯入试验257

3.4.1 简述257

3.3.7.2 动贯入阻力的应用257

3.4.2.1 试验步骤259

3.4.2 试验方法259

3.4.3.2 触探杆长度校正260

3.4.3.1 指标统计取值方法260

3.4.2.2 钻孔及试验应注意的问题260

3.4.3 资料整理260

3.4.3.3 上覆有效压力影响的校正261

3.4.4.1 地基承载力的确定262

3.4.4 成果应用262

3.4.3.4 地下水影响的校正262

3.4.4.2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的确定266

3.4.4.3 地基土变形模量、压缩模量的确定268

3.4.4.5 砂土相对密实度的确定269

3.4.4.4 黏性土和粉土天然状态判定269

3.4.4.6 桩基承载力的确定271

3.5.2.2 轻便式十字板剪切仪273

3.5.2.1 开口钢环式十字板剪切仪273

3.5 十字板剪切试验273

3.5.1 基本原理273

3.5.2 试验仪器设备(三种类型)273

3.5.2.3 电测式十字板剪切仪275

3.5.3.2 电测式十字板剪切试验276

3.5.3.1 开口钢环式十字板剪切试验276

3.5.3 现场试验技术要求276

3.5.4.2 影响因素277

3.5.4.1 适用条件277

3.5.4 适用条件和影响因素277

3.5.5.1 资料整理278

3.5.5 资料整理和应用278

3.5.5.2 资料应用280

3.6.1.2 自钻式旁压仪281

3.6.1.1 预钻式旁压仪281

3.6 旁压试验281

3.6.1 试验仪器281

3.6.2.3 常规试验282

3.6.2.2 成孔要求282

3.6.2 操作要点282

3.6.2.1 仪器检定和校准282

3.6.3.1 试验读数校正283

3.6.3 资料整理283

3.6.2.4 回弹试验283

3.6.2.5 固结试验283

3.6.2.6 试验成果影响因素283

3.6.3.3 试验压力特征值284

3.6.3.2 旁压曲线绘制284

3.6.3.4 强度参数285

3.6.3.5 变形参数286

3.6.4.2 地基承载力计算288

3.6.4.1 黏性土稠度状态和砂土密实度划分288

3.6.4 工程应用288

3.6.4.3 桩基础承载力计算289

3.6.4.4 地基变形计算290

3.7.1 试验原理292

3.7 扁铲侧胀试验292

3.7.3 试验要点293

3.7.2 试验设备293

3.7.5.2 静止土压力系数K0的计算294

3.7.5.1 土类划分294

3.7.4 资料整理294

3.7.5 成果应用294

3.7.5.5 变形参数计算295

3.7.5.4 不排水抗剪强度cu的计算295

3.7.5.3 应力历史的确定295

3.7.5.6 水平固结系数Ch估算296

3.7.5.8 确定水平受荷桩的p-y曲线297

3.7.5.7 液化判别297

3.8.1.1 试验原理和目的298

3.8.1 岩体现场直剪试验298

3.8 现场剪切试验298

3.8.1.3 试体制备299

3.8.1.2 仪器设备299

3.8.1.4 试体(包括试验地段)描述300

3.8.1.5 试验程序301

3.8.1.6 试验成果整理306

3.8.1.8 工程试验数据308

3.8.1.7 影响试验成果因素的说明308

3.8.2.1 试验原理和目的310

3.8.2 岩体现场三轴试验310

3.8.2.3 试体制备311

3.8.2.2 仪器设备311

3.8.2.5 试验程序312

3.8.2.4 试体描述312

3.8.2.6 试验成果整理314

3.8.2.7 岩体现场真三轴试验316

3.8.2.9 工程试验数据317

3.8.2.8 影响试验成果因素的说明317

3.8.3.1 现场直剪试验318

3.8.3 土的现场剪切试验318

3.8.3.2 水平推剪试验321

3.9 岩体原位应力测试324

3.9.1.1 应力恢复法325

3.9.1 岩体表面应力测量325

3.9.1.2 应力解除法327

3.9.2.1 测试原理328

3.9.2 钻孔孔径变形法328

3.9.2.2 应用范围329

3.9.2.4 测试要点330

3.9.2.3 主要仪器设备330

3.9.2.5 资料整理331

3.9.3.1 测试原理332

3.9.3 钻孔孔壁应变法332

3.9.3.4 测试要点335

3.9.3.3 主要仪器设备335

3.9.3.2 应用范围335

3.9.4.2 应用范围336

3.9.4.1 测试原理336

3.9.3.5 资料整理336

3.9.4 钻孔孔底应变法336

3.9.5.1 测试原理337

3.9.5 水压致裂法337

3.9.4.3 主要仪器设备337

3.9.4.4 测试要点337

3.9.4.5 资料整理337

3.9.5.3 主要仪器设备338

3.9.5.2 应用范围338

3.9.5.5 资料整理339

3.9.5.4 测试要点339

3.10.1 岩体原位变形测试的方法和目的340

3.10 岩体原位变形测试340

3.10.2.1 试验原理341

3.10.2 承压板法341

3.10.2.3 试点制备与描述342

3.10.2.2 仪器设备342

3.10.2.4 仪器设备安装343

3.10.2.5 施加压力与观测345

3.10.3.2 仪器设备346

3.10.3.1 试验原理和适用范围346

3.10.2.6 试验成果整理346

3.10.3 狭缝法346

3.10.3.3 试验程序347

3.10.4.3 试点制备和仪器设备安装348

3.10.4.2 仪器设备348

3.10.3.4 试验成果整理348

3.10.4 单(双)轴压缩法348

3.10.4.1 试验原理和适用范围348

3.10.4.5 试验成果整理349

3.10.4.4 施加压力与观测349

3.10.5.2 试验洞(段)设计与施工350

3.10.5.1 试验原理和目的350

3.10.5 水压法350

3.10.5.3 仪器设备351

3.10.5.5 试洞充水加压试验352

3.10.5.4 试验前准备工作352

3.10.5.6 试验成果整理353

3.10.6.2 试坑设计与施工354

3.10.6.1 试验原理和目的354

3.10.6 双筒法354

3.10.6.3 仪器设备355

3.10.7.1 试验原理和目的356

3.10.7 径向千斤顶法356

3.10.6.4 试验前准备工作356

3.10.6.5 仪器设备安装356

3.10.6.6 橡皮囊充水加压试验356

3.10.6.7 试验成果整理356

3.10.7.3 试洞(段)设计与施工357

3.10.7.2 仪器设备357

3.10.7.4 试验前准备工作358

3.10.7.6 试验成果整理359

3.10.7.5 加压试验与观测359

3.10.8.3 仪器设备360

3.10.8.2 试孔选定与检查360

3.10.8 钻孔变形计法360

3.10.8.1 试验原理和方法的优缺点360

3.10.9.1 承压板法测试数据与工程试验实例362

3.10.9 工程试验数据与实例362

3.10.8.4 试验前准备工作362

3.10.8.5 加压试验与观测362

3.10.8.6 试验成果整理362

3.10.9.3 水压法测试数据与工程试验实例365

3.10.9.2 狭缝法岩体原位变形测试数据365

3.11.1 试验原理366

3.11 地基土对混凝土板的抗滑试验366

3.11.2 试板制作要求及仪器设备368

3.11.3.3 水平荷载的施加等级、施加速率369

3.11.3.2 固结稳定压力标准369

3.11.3 试验要点369

3.11.3.1 垂直压力施加方法369

3.11.3.7 重复试验370

3.11.3.6 试验破坏标准与破坏时水平应力的选取标准370

3.11.3.4 水平荷载施加方法370

3.11.3.5 试验记录内容370

3.11.4.3 水平拉力-水平位移关系曲线371

3.11.4.2 接触面上的抗剪强度Sc(kPa)计算371

3.11.4 资料整理371

3.11.4.1 混凝土板的垂直压力和水平拉力计算371

3.12.1.2 试验程序372

3.12.1.1 试验设备372

3.11.4.4 垂直压力与抗剪强度的关系曲线372

3.11.4.5 混凝土板与地基土抗剪强度指标cc和?c值的确定372

3.12 水力劈裂试验372

3.12.1 岩体水力劈裂试验372

3.12.1.3 劈裂压力计算373

3.12.2.1 基本原理374

3.12.2 土体水力劈裂试验374

3.12.2.3 试验要点375

3.12.2.2 试验设备375

3.13.1.1 试验原理376

3.13.1 渗压计法376

3.12.2.4 资料整理376

3.13 原位渗透试验376

3.13.1.3 试验方法及注意事项378

3.13.1.2 试验装置378

3.13.2.1 试验原理379

3.13.2 试坑法、单环法和双环法379

3.13.1.4 数据的采集与整理379

3.13.2.2 试验装置380

3.14.1.1 单环注水法381

3.14.1 试坑注水试验381

3.13.2.3 数据计算和整理381

3.14 注水试验381

3.14.1.2 双环注水法382

3.14.2.1 钻孔常水头注水试验384

3.14.2 钻孔注水试验384

3.14.1.3 试坑注水试验注意事项384

3.14.2.2 饱和带钻孔降水头注水试验386

3.14.2.3 包气带内钻孔降水头注水试验387

3.15.1 试验类型及适用条件389

3.15 抽水试验389

3.15.2.2 对观测孔的要求390

3.15.2.1 对抽水试验孔的要求390

3.15.2 一般要求390

3.15.3.1 过滤器391

3.15.3 过滤器与常用设备391

3.15.2.3 对抽水试验降深的要求391

3.15.3.2 抽水设备393

3.15.3.3 测量水位用具396

3.15.3.4 测量流量用具:常用测量流量用具397

3.15.4.1 准备工作399

3.15.4 现场工作399

3.15.3.5 测量气温、水温器具399

3.15.4.2 抽水试验要点400

3.15.4.3 现场资料初步整理401

3.15.5.2 影响半径R的计算公式403

3.15.5.1 试验成果综合整理403

3.15.5 资料整理403

3.15.5.3 稳定流完整孔(井)渗透系数计算405

3.15.5.4 稳定流非完整孔(井)渗透系数计算409

3.15.5.5 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渗透系数计算413

3.15.5.6 岩土渗透系数经验值414

3.16 压水试验415

3.16.1.2 供水设备416

3.16.1.1 止水栓塞416

3.16.1 试验设备416

3.16.2.2 试段长度417

3.16.2.1 试段隔离方法417

3.16.1.3 测试设备417

3.16.2 一般规定417

3.16.2.3 压力阶段及试验压力418

3.16.3.1 钻孔420

3.16.3 现场工作要点420

3.16.3.3 试段隔离421

3.16.3.2 洗孔421

3.16.4.2 P-Q曲线类型的确定422

3.16.4.1 P-Q曲线的绘制422

3.16.3.4 水位观测422

3.16.3.5 设备安装422

3.16.3.6 压力流量观测422

3.16.4 资料整理422

3.16.4.4 渗透系数计算423

3.16.4.3 试段透水率计算423

3.16.5.2 试段透水率与灌浆量的关系424

3.16.5.1 试段透水率与单位吸水量的关系424

3.16.5 工程应用424

3.16.5.4 岩体渗透性分级及灌浆标准425

3.16.5.3 帷幕灌浆效果和帷幕运行情况检查425

4.1.1 直流电阻率法427

4.1 电法勘探427

4 工程物探427

4.1.2.1 电剖面法的特点、分类及装置429

4.1.2 电剖面法429

4.1.2.2 联合剖面法的特点及应用430

4.1.2.3 对称四极剖面法的实际应用432

4.1.3.3 现场工作方法433

4.1.3.2 电测深法能解决的岩土工程问题433

4.1.3 电测深法433

4.1.3.1 电测深法的基本原理433

4.1.3.4 电测深曲线类型435

4.1.3.5 电测深资料解释436

4.1.4.1 测量系统439

4.1.4 高密度电阻率法439

4.1.4.2 测量方法440

4.1.4.3 资料处理与解释443

4.1.4.4 二维反演软件简介444

4.1.4.5 工程实例445

4.2.2 磁法在岩土工程工程勘察中的应用447

4.2.1 原理、投入磁法工作的前提条件447

4.2 磁法勘探447

4.2.3.3 常用磁测仪器448

4.2.3.2 测区、比较尺、测网密度448

4.2.3 磁测工作精度及技术要求448

4.2.3.1 磁测工作精度及选择原则448

4.2.3.4 仪器性能检测449

4.2.3.6 磁测质量检查评价450

4.2.3.5 日变观测及校正点450

4.2.4.1 工作平台451

4.2.4 水上磁测技术451

4.2.3.7 探头高度选择原则451

4.2.3.8 磁测总精度的误差分配451

4.2.6 磁异常处理解释452

4.2.5.2 现场记录的内容452

4.2.4.2 定位技术452

4.2.4.3 水中测量452

4.2.5 现场记录452

4.2.5.1 现场记录必要性452

4.3.1.1 现场工作方法453

4.3.1 瞬变电磁法453

4.2.7 磁法勘察工作报告中的主要图件453

4.3 电磁法勘探453

4.3.1.2 数据处理及异常分析456

4.3.1.3 瞬变电磁法的特点及应用460

4.3.2.1 方法原理461

4.3.2 甚低频法461

4.3.2.2 地面探测463

4.3.2.3 探测资料的整理与解释464

4.3.3.1 基本原理467

4.3.3 声频大地电磁法467

4.3.3.3 数据处理469

4.3.3.2 现场工作方法469

4.3.4 磁充电法470

4.3.4.1 现场工作方法与仪器471

4.3.4.2 资料解释472

4.3.5.2 现场工作设计473

4.3.5.1 探测原理473

4.3.5 探地雷达473

4.4.1.1 现场采集技术及方法479

4.4.1 浅层反射479

4.4 浅层地震勘探479

4.4.1.2 浅层地震资料数字处理方法481

4.4.1.3 浅层地震反射资料的解释486

4.4.2.2 基本原理489

4.4.2.1 适用范围和应用条件489

4.4.2 浅层折射波法489

4.4.2.4 现场工作490

4.4.2.3 时距曲线490

4.4.2.5 资料解释491

4.4.3.2 瞬态瑞利面波法现场工作方法493

4.4.3.1 瞬态瑞利面波法的特点和运用范围493

4.4.3 面波勘探493

4.4.3.3 多道瞬态面波法仪器设备和检查方法494

4.4.3.4 瞬态面波法数据处理和解释495

4.4.3.5 瞬态面波法应用实例496

4.4.3.6 天然源面波法500

4.4.4 地震映像504

4.4.4.2 水域地震映像法简介505

4.4.4.1 陆地地震映像法简介505

4.4.4.5 地震映像法现场工作方法507

指标与要求507

4.4.4.3 地震映像法应用条件与适用范围507

4.4.4.4 地震映像法仪器设备507

4.4.4.7 工程中地震映像图特征511

4.4.4.6 数据处理511

4.4.5 地震层析成像515

4.4.5.1 地震层析成像的基本原理515

4.4.5.2 数据采集516

4.4.5.3 数据处理517

4.4.5.4 实际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520

4.5 波速测试521

4.5.1.2 仪器设备522

4.5.1.1 方法原理522

4.5.1 单孔法522

4.5.1.4 数据处理523

4.5.1.3 现场测试技术要求523

4.5.2.3 现场测试技术要求524

4.5.2.2 仪器设备524

4.5.2 跨孔法524

4.5.2.1 方法原理524

4.5.3.1 岩土弹性参数的计算525

4.5.3 波速在工程中的应用525

4.5.2.4 数据处理525

4.5.3.4 计算建筑场地地基卓越周期526

4.5.3.3 划分土的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别526

4.5.3.2 地基刚度和阻尼比计算526

4.6.1.1 物理前提527

4.6.1 基本原理527

4.5.3.5 判定砂土地基液化527

4.5.3.6 地震工程527

4.5.3.7 检验地基加固处理的效果527

4.6 声波测试527

4.6.2.1 声波仪的基本组成、原理528

4.6.2 仪器设备528

4.6.1.2 工作过程528

4.6.2.3 换能器529

4.6.2.2 声波仪的技术性能标准529

4.6.3.2 声波测井技术及其应用530

4.6.3.1 岩体工程声波检测530

4.6.3 基本方法及应用530

4.6.3.3 岩石试件(样)的测试533

4.6.3.4 混凝土超声测试536

4.6.3.5 水深及水下地貌地层检测538

4.7.1 测试仪器539

4.7 地微振测试539

4.7.2.2 实测记录541

4.7.2.1 准备工作541

4.7.2 测试方法541

4.7.3.1 周期频度法542

4.7.3 数据处理542

4.7.2.3 检查542

4.7.3.2 频谱分析法543

4.7.4.2 地震反应分析546

4.7.4.1 地震小区划546

4.7.4 应用546

4.8.2 测试仪器设备547

4.8.1 基本原理547

4.8 块体基础振动测试547

4.8.2.2 振动传感器548

4.8.2.1 激振设备548

4.8.3.2 试验装置549

4.8.3.1 现场准备工作549

4.8.2.3 信号采集分析系统549

4.8.3 测试方法549

4.8.4.1 竖向强迫振动测试550

4.8.4 测试及资料分析方法550

4.8.4.3 扭转强迫振动测试551

4.8.4.2 水平回转耦合强迫振动测试551

4.8.5.1 地基刚度系数的影响因素552

4.8.5 影响地基动力参数的因素552

4.8.4.4 自由振动测试552

4.8.5.2 地基土阻尼比的影响因素553

4.8.6.1 地基刚度系数554

4.8.6 动力参数经验值554

4.8.6.2 桩基竖向抗压刚度555

4.8.6.7 地基土的参振质量556

4.8.6.6 桩基水平回转向第一、第二振型阻尼比ζpx?1、ζpx?2与扭转向阻尼比ζ?关系556

4.8.6.3 桩基水平回转向和扭转向刚度计算556

4.8.6.4 竖向阻尼比计算556

4.8.6.5 天然地基水平回转第一、第二振型阻尼比ζx?1、ζx?2与扭转向阻尼比ζ?关系556

4.8.7.3 测试方法557

4.8.7.2 测试仪器设备557

4.8.6.8 桩基的参振质量557

4.8.7 振动衰减测试557

4.8.7.1 测试目的557

4.8.7.4 数据处理558

5.1.1.1 施工控制测量559

5.1.1 建筑基础施工测量559

5 岩土工程施工测量与检验监测559

5.1 岩土工程施工测量559

5.1.1.2 施工放样方法564

5.1.2.2 大型铁塔灌注桩基础施工测量方法568

5.1.2.1 铁塔的组成及相关技术要求568

5.1.2 大型铁塔灌注桩基础施工测量568

5.2.1.2 土压力观测设计574

5.2.1.1 观测目的、内容574

5.2 土压力观测和孔隙水压力观测574

5.2.1 土压力观测574

5.2.1.3 观测仪器和传感器575

5.2.1.5 资料整理580

5.2.1.4 土压力原型观测580

5.2.2.2 仪器设备581

5.2.2.1 观测目的、特点及适用范围581

5.2.2 孔隙水压力观测581

5.2.2.3 传感器的埋设582

5.2.2.5 观测资料的整理、分析与应用583

5.2.2.4 孔隙水压力的观测583

5.3.1 基本要求584

5.3 场地、地基和建筑物主体变形观测584

5.3.2.2 高程控制网(点)的建立586

5.3.2.1 一般要求586

5.3.2 变形控制网(点)的建立586

5.3.2.3 平面控制网(点)的建立588

5.3.3.1 基坑回弹观测590

5.3.3 建筑地基部分变形观测590

5.3.4.1 建筑物主体沉降观测591

5.3.4 建筑物主体变形观测591

5.3.3.2 地基土分层沉降观测591

5.3.4.2 建筑物倾斜观测593

5.3.4.3 建筑物裂缝观测595

5.3.4.4 建筑物挠度观测596

5.3.5.1 相邻影响和建筑场地沉降观测597

5.3.5 建筑场地部分变形观测597

5.3.4.5 建筑物日照变形观测597

5.3.4.6 建筑物风振观测597

5.3.5.2 建筑场地滑坡观测598

5.4.1.1 地下洞室主要类型599

5.4.1 地下洞室主要类型及围岩分类599

5.4 地下洞室围岩检验599

5.4.1.2 地下洞室围岩分类600

5.4.2.2 检验准备工作601

5.4.2.1 检验目的601

5.4.2 围岩检验目的及资料准备601

5.4.3.1 初期围岩检验602

5.4.3 围岩检验内容与方法602

5.4.4 围岩检验成果603

5.4.3.2 洞室断面形成后围岩检验603

5.5.1 目的与适用范围604

5.5 桩基岩芯钻探检测604

5.5.2 主要设备605

5.5.3.3 钻孔回填606

5.5.3.2 钻探工艺及技术要点606

5.5.3 岩芯钻探及技术要求606

5.5.3.1 桩基岩芯钻探前应具备的资料606

5.5.4.2 芯样试件加工607

5.5.4.1 芯样试件截取607

5.5.3.4 芯样编录607

5.5.4 芯样试件抗压强度试验607

5.5.6 桩基岩芯钻探检测报告编制608

5.5.5 检测资料的分析与判定608

5.5.4.3 抗压强度试验608

5.6.1.1 测试原理609

5.6.1 反射波法609

5.6 桩基动测609

5.6.1.4 资料整理610

5.6.1.3 测试步骤610

5.6.1.2 仪器设备610

5.6.2.2 仪器设备611

5.6.2.1 测试原理611

5.6.1.5 常见情况判别611

5.6.2 机械阻抗法611

5.6.2.4 资料整理612

5.6.2.3 测试步骤612

5.6.2.5 常见情况判别613

5.6.3.3 测试步骤615

5.6.3.2 仪器设备615

5.6.2.6 单桩极限承载力预估615

5.6.3 水电效应法615

5.6.3.1 测试原理615

5.6.4.1 测试原理616

5.6.4 动力参数法616

5.6.3.4 资料整理616

5.6.4.4 资料整理617

5.6.4.3 现场测试步骤617

5.6.4.2 仪器设备617

5.6.5.1 测试原理618

5.6.5 共振法618

5.6.5.3 现场试验方法620

5.6.5.2 试验设备620

5.6.6.2 凯斯(CASE)法621

5.6.6.1 基本原理621

5.6.5.4 资料整理621

5.6.6 波动方程法621

5.6.6.3 实测曲线拟合法624

5.6.6.5 波动方程法的现场量测626

5.6.6.4 两种分析方法的特点626

5.6.7.4 资料整理628

5.6.7.3 测试步骤628

5.6.6.6 几种常见的打桩分析仪628

5.6.7 静动法628

5.6.7.1 测试原理628

5.6.7.2 仪器设备628

5.6.8.4 资料整理629

5.6.8.3 测试步骤629

5.6.8 声波透射法629

5.6.8.1 测试原理629

5.6.8.2 仪器设备629

5.6.9 动力打桩公式法631

5.7.1 验槽目的632

5.7 建(构)筑物施工验槽632

5.7.2 验槽前的准备工作633

5.7.4 基槽处理634

5.7.3 验槽工作的内容和方法634

5.8.1 试验项目表636

5.8 环境介质腐蚀性监测636

5.7.5 验槽资料636

5.8.2.2 水的简分析639

5.8.2.1 水质现场描述639

5.8.2 水质监测639

5.8.2.3 受污染的水的分析641

5.8.3 土质监测642

5.8.3.3 土的易溶盐分析643

5.8.3.2 土的物理性试验643

5.8.3.1 土的现场快速监测试验643

5.8.3.5 土的原位测试644

5.8.3.4 土的其他化学分析644

5.8.3.6 长期观测试验646

5.8.5 大气监测648

5.8.4 水土腐蚀细菌的检验648

5.9.1.1 地下管线探测的目的和内容649

5.9.1 地下管线探测的目的和要求649

5.9 地下管线探测649

5.9.1.3 地下管线探测的精度要求650

5.9.1.2 地下管线探测的一般规定650

5.9.2.2 电磁法管线仪定位和定深方法651

5.9.2.1 电磁法场源的激发方式651

5.9.2 探查地下管线的物探方法651

5.9.2.3 电磁法管线探测仪652

5.9.3.3 隐蔽地下管线点的仪器探查653

5.9.3.2 实地调查653

5.9.3 地下管线探查653

5.9.3.1 对管线探查工作的一般规定653

5.9.4.4 地下管线成果表的编制方式655

5.9.4.3 地下管线图的主要绘制方式655

5.9.4 地下管线测量和地下管线图编绘的有关问题655

5.9.4.1 地下管线测量的内容655

5.9.4.2 地下管线图编制的原则655

6.1.1 监测项目和适用范围656

6.1 软土地基处理施工监测656

6 工程监测656

6.1.2.1 预压法试验区监测657

6.1.2 预压法地基处理施工监测657

6.1.2.4 大型贮罐预压加固软土地基监测661

6.1.2.3 预压法周边环境监测661

6.1.2.2 预压法施工区监测661

6.1.3.1 强夯试验区监测662

6.1.3 强夯地基处理施工监测662

6.1.2.5 注意事项662

6.1.4.1 监测项目664

6.1.4 既有建筑地基处理施工监测664

6.1.3.2 施工区监测664

6.1.3.3 周边环境监测664

6.1.4.2 施工期监测665

6.1.4.3 周边环境监测667

6.2.1 监测内容和基本要求668

6.2 深基坑施工监测668

6.2.2 基坑变形监测的控制值669

6.2.3 基坑施工现场变形观测670

6.2.3.1 变形观测的一般要求671

6.2.3.3 垂直位移监测网672

6.2.3.2 水平位移监测网672

6.2.3.5 基坑侧向变形观测673

6.2.3.4 基坑工程坡顶变形测量673

6.2.4.2 回弹观测点与基准点布设要求674

6.2.4.1 回弹观测的目的和要求674

6.2.4 基坑回弹观测674

6.2.5.1 监测的目的和主要内容675

6.2.5 基坑开挖对邻近建筑物及管线影响的监测675

6.2.4.3 回弹观测的方法675

6.3.2 高层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监测676

6.3.1 高层建筑桩基工程施工监测676

6.2.5.2 建筑物及管线的位移监测676

6.3 高层建筑施工监测676

6.3.3.2 观测方法677

6.3.3.1 基准点、监测点布置与设置方法677

6.3.3 高层建筑自身沉降观测677

6.3.4.1 高层建筑楼层标高检测678

6.3.4 高层建筑上部结构施工检测678

6.3.4.2 高层建筑施工楼层轴线检测679

6.3.4.3 高层建筑上部结构应力应变测试680

6.4.1 桩基工程施工监测范围685

6.4 桩基工程施工监测685

6.4.3 监测纲要编制686

6.4.2 桩基工程施工监测项目686

6.4.4.1 变形监测687

6.4.4 监测点布置和监测方法687

6.4.4.3 孔隙水压力观测689

6.4.4.2 裂缝监测689

6.4.4.4 深层土体水平位移观测690

6.4.4.5 噪声测试691

6.4.4.6 锤击桩振动测试693

6.4.5.2 报警指标696

6.4.5.1 监测频率696

6.4.5 监测频率及报警696

6.5.1.2 监测系统设计697

6.5.1.1 变形量测定的精度697

6.5 滑坡变形监测697

6.5.1 变形监测方案697

6.5.2.1 常规测量方法698

6.5.2 变形监测方法698

6.5.1.3 监测周期698

6.5.2.2 测量机器人监测技术699

6.5.2.3 GPS滑坡监测技术703

6.5.2.4 其他监测方法708

6.6.1.2 组织710

6.6.1.1 检验程序710

6.6 坝基基坑检验710

6.6.1 一般原则710

6.6.2 检验准备工作711

6.6.1.6 终检711

6.6.1.3 检验内容与要求711

6.6.1.4 检验程序711

6.6.1.5 初检711

6.6.3 检验内容与评定标准712

6.6.5.3 图件要求716

6.6.5.2 总结报告的编写716

6.6.4 常用设备716

6.6.5 资料整编与报告的编写716

6.6.5.1 资料整理要求716

6.7.2.1 安全管理监测717

6.7.2 安全监测的分类717

6.6.5.4 总结报告附件717

6.6.5.5 其他资料(只做归档用)717

6.7 尾矿坝安全监测717

6.7.1 安全监测的目的意义717

6.7.3.3 施工阶段718

6.7.3.2 设计阶段的基本要求718

6.7.2.2 施工管理监测718

6.7.2.3 结构分析监测718

6.7.3 安全监测的基本要求718

6.7.3.1 准备阶段718

6.7.4.2 监测内容719

6.7.4.1 监测原理719

6.7.3.4 运行阶段719

6.7.4 监测原理与监测内容719

6.7.5.1 监测仪器的分类720

6.7.5 安全监测仪器720

6.7.5.2 测试仪器结构特点721

6.7.5.3 监测仪器的技术参数规格722

6.7.5.5 仪器选型724

6.7.5.4 监测仪器的质量要求724

6.7.5.6 坝体内部测试系统725

6.7.6.1 监测系统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726

6.7.6 尾矿坝安全监测系统的工程设计726

6.7.6.2 观测系统与控制指标的设计727

6.7.6.3 现场埋设监测仪器的施工组织设计728

6.7.7.3 埋设前的准备729

6.7.7.2 埋设原则729

6.7.7 监测仪器埋设及现场监测要点729

6.7.7.1 埋设工作的重要性729

6.7.7.5 仪器埋设方法730

6.7.7.4 观测电缆的联接730

6.7.7.6 现场监测的操作与管理731

6.7.8.1 资料分析的内容和意义732

6.7.8 监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732

6.7.8.2 资料整理的程序733

6.7.8.3 资料分析内容和方法734

6.8.1.2 对大坝安全监测工作的要求736

6.8.1.1 大坝安全监测的工作内容736

6.8 大坝安全监测736

6.8.1 监测工作内容和要求736

6.8.2.1 观测项目的确定737

6.8.2 监测系统设计737

6.8.2.2 观测仪器设备的布置738

6.8.3 观测仪器设备的安装与埋设751

6.8.2.3 观测仪器的选择751

6.8.4.1 观测方法和要求763

6.8.4 观测方法和要求763

6.8.4.2 仪器观测的测次769

6.8.5 监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770

6.8.5.1 监测资料整理770

6.8.5.2 监测资料年度整编771

6.8.5.3 监测资料分析771

6.8.5.4 监测资料分析的数学模型773

6.8.6 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775

6.8.6.1 数据采集自动化系统775

6.8.6.2 信息管理系统777

6.8.6.3 监测自动化系统的设计779

6.8.6.4 监测自动化系统的运行维护780

6.8.6.5 监测自动化系统的验收780

6.9.1.1 自然电场法782

6.9 土石坝隐患探测和治理质量检测782

6.9.1 土石坝隐患探测782

6.9.1.2 直流电阻率法783

6.9.1.3 激发极化法787

6.9.2 土石坝治理质量检测787

6.9.2.1 自然电场法788

6.9.2.2 单孔人工同位素示踪法788

6.10 盾构工程施工监测789

6.10.1 盾构施工监测的目的和内容789

6.10.2 盾构施工监测的方法790

6.10.3 盾构施工监测的设计布置791

6.10.4 双圆盾构偏移量测量793

6.10.5 管片收敛观测794

6.10.6 沉降自动化监测794

6.10.8 相对沉降自动化监测795

6.10.9 三维变形自动化监测795

6.10.7 应变自动化监测795

6.10.10 盾构施工监测数据整理796

6.11.1.2 工作内容797

6.11.1.1 监测目的797

6.11.2 贯通误差分析与估算797

6.11.2.1 贯通的径向误差797

6.11.1 施工监测的目的和要求797

6.11 顶管工程施工监测797

6.11.2.2 贯通的横向误差798

6.11.2.3 贯通的横向误差来源与精度估算798

6.11.3 实测结果801

6.11.3.1 平面控制测量801

6.11.3.3 方位与高程传递测量802

6.11.3.4 导向测量802

6.11.3.2 高程控制测量802

6.12 围堰工程施工监测803

6.12.1 监测项目803

6.12.3 土坝(吹填土法)围堰监测804

6.12.3.1 围堰变形监测804

6.12.2 监测纲要编制804

6.12.3.2 孔隙水压力观测805

6.12.3.3 深层土体与堰体水平位移(测斜)观测806

6.12.3.4 土体分层沉降观测807

6.12.3.5 代表性断面监测点布置808

6.12.4.1 双排钢板桩顶变形监测810

6.12.4.2 堰体内土体垂直位移监测810

6.12.4 双排钢板桩围堰监测810

6.12.4.3 双排钢板桩体变形(测斜)观测811

6.12.4.4 水位观测811

6.12.4.5 钢拉杆轴力观测812

6.12.4.6 钢板桩应力观测813

6.12.4.7 导梁应力观测814

6.12.5 监测频率与报警815

6.12.5.1 监测频率815

6.12.4.8 孔隙水压力观测815

6.12.5.2 报警指标816

6.12.6 注意事项816

6.13.1 观测目的意义、适用范围、观测应具备的资料817

6.13.1.1 观测目的意义817

6.13 地下洞室围岩和支护系统观测817

6.13.1.2 观测范围818

6.13.1.3 地下洞室围岩观测内容及项目818

6.13.2 地下洞室围岩观测设计819

6.13.2.1 观测项目的确定819

6.13.1.4 观测应具备的资料819

6.13.2.2 观测布置821

6.13.3 主要观测项目、观测原理、适用范围、种类选择及程序824

6.13.3.1 收敛观测的观测原理、适用范围、种类及选择824

6.13.2.3 观测频度(时间间隔)的确定824

6.13.3.2 钻孔岩体轴向位移观测原理、适用范围、种类及选择825

6.13.3.3 锚杆应力观测原理、适用范围、种类及选择826

6.13.3.4 钻孔岩体横向位移观测原理、适用范围、种类及选择827

6.13.3.5 其他观测仪器(项目)及应用828

6.13.4 观测资料的整理和数据处理829

6.13.4.1 观测资料的整理829

6.13.3.6 观测程序829

6.13.4.2 观测数据的处理(回归分析)及最终位移值的确定831

6.13.5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判别标准及观测成果在工程中的作用832

6.13.5.1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判别标准832

6.13.5.2 观测结果在工程中的应用83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