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2010中国资源报告 资源流动:格局、效应与对策【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成升魁,沈镭,徐增让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327161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199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210页
- 主题词:资源管理-研究报告-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2010中国资源报告 资源流动:格局、效应与对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全球资源流动与中国应对策略1
一、全球化推动和影响着自然资源在世界范围内流动1
二、资源流动正塑造着新的世界地缘政治格局2
三、各种压力因素加速汇聚深刻影响着资源流动的方向和强度4
四、中国的资源流动强度和规模引起世界和国民的高度关注5
五、资源流动加快了中国大宗战略性资源向有限国土空间上的聚集8
六、实施中国的绿色资源流动战略9
第二章 石油资源流动格局、效应及对策11
第一节 石油资源流动具有显著的地缘政治特征13
一、石油资源产业流动支撑着现代经济的发展13
二、石油资源空间流动是现代战争的重要动因16
三、石油资源流动深受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17
四、石油资源区域流动备受金融市场青睐18
第二节 世界石油资源流动的格局19
一、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格局不断变化19
二、世界石油资源流动的多极化局势显著22
三、亚太是当前及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世界石油资源的主要流入区25
四、中国与世界石油资源流动联系日趋紧密27
第三节 中国石油资源的区域间流动31
一、中国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北方和海域31
二、中国石油资源流动呈“北油南运”格局33
三、中国石油的区际流动呈网状格局38
第四节 中国石油资源的产业流动41
一、原油开采与管道运输41
二、原油加工炼制与石化产业链42
三、石油产品的产业消费47
第五节 中国石油资源流动的环境效应50
一、石油资源流动各环节的环境效应50
二、中国石油资源流动的总体环境效应55
第六节 中国石油资源流动的对策与建议64
一、采取内外并举的方式以获得稳定的石油流动“源”64
二、强化中国石油进口通道体系以保障畅通的石油流动“通道”65
三、优化石油产业流动结构以提高石油流动效率66
四、着力降低石油流动对海陆生态和环境的破坏66
第三章 煤炭资源流动格局、效应及对策68
第一节 世界煤炭资源流动格局69
一、煤炭资源仍是世界重要的化石能源,但其可持续保障能力下降69
二、国际市场煤炭资源流动量大,占消费的比重较小70
三、亚太成为世界煤炭资源流动的热点地区74
四、中国煤炭资源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74
五、资源环境问题深刻影响着国际煤炭资源流动76
六、地缘政治对煤炭资源国际贸易产生重要影响80
第二节 中国煤炭资源的区域流动81
一、中国煤炭生产和消费区域不平衡81
二、中国煤炭资源流动将长期呈现北煤南运、西煤东送的格局85
三、中国区域煤炭资源流动的规模和范围持续扩大86
四、中国煤炭资源流动通道建设仍显滞后89
第三节 中国煤炭资源的产业流动92
一、作为能源煤炭主要消耗于电力、钢铁和建材等产业92
二、作为原料煤炭主要消耗于煤化工产业93
三、煤炭资源的终端利用领域广泛94
第四节 中国煤炭资源流动的生态环境效应98
一、煤矿区的生态退化日益严重99
二、煤炭资源消费引起的环境污染严重100
三、煤炭运输环节中的环境影响不可忽视100
四、煤炭区域流动加重输流区的环境负担101
五、煤炭流动导致汇流区的燃煤排放增多102
第五节 中国煤炭资源流动的对策与建议103
一、建立以国内为主、国外为辅的稳定的煤炭供应体系103
二、加强煤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缓解煤炭运输瓶颈104
三、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优化煤炭产业结构104
四、吸引资金和技术,变资源富集区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105
五、建立矿区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矿区生态修复力度105
第四章 林木资源流动格局、效应及对策107
第一节 世界林木资源的流动格局108
一、林木资源流动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史108
二、世界森林资源状况不容乐观109
三、世界木材产销、贸易发生显著变化111
四、中国在世界林木资源流动中占据重要地位116
五、中国木质产品进出口流动发生较大变化118
第二节 中国林木资源的区域流动格局121
一、进出口流动格局朝多元化方向发展121
二、不同木质产品的进出口流动格局各异123
三、林木资源国内区域间的流动127
第三节 中国林木资源的产业流动131
一、国内供应与进口是林木资源流动的源头131
二、中国林木资源的产业流动特点133
第四节 中国林木资源流动的生态环境效应141
一、林木资源流动产生多重的生态影响142
二、林木资源流动具有重要碳汇作用145
三、林木资源产业流动产生一定的环境影响147
第五节 中国林木资源流动的对策与建议149
一、开拓林木资源流动的源头149
二、提高林木资源的利用效率152
三、鼓励和引导对海外森林资源的投资及开发利用153
四、实施林木产品国际流动多元化战略,降低流动区域集中化风险154
五、加强自主创新步伐防范“加工贸易”模式的风险154
第五章 大豆资源流动格局、效应及对策156
第一节 世界大豆资源流动格局157
一、世界大豆资源生产高度集中且产量持续增加157
二、世界大豆资源流动格局发生重大变化160
第二节 中国大豆资源的区域流动163
一、中国大豆生产的增产潜力有限163
二、中国大豆压榨能力大幅度提高但行业竞争激烈167
第三节 中国大豆资源的产业流动170
一、中国大豆资源流入量大且流入来源国集中170
二、世界大豆资源流入中国的区域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173
三、大豆资源进口价格日益受到石油价格的影响175
四、未来中国大豆供求缺口将继续扩大177
第四节 中国豆粕资源流动格局177
一、豆粕资源流出区集中于东部沿海177
二、豆粕资源流入中西部地区的总量增长加速179
三、豆粕由东部沿海地区流向中西部地区181
第五节 中国大豆资源流动的环境效应183
一、中国大豆资源的虚拟土地资源流入量巨大183
二、中国大豆资源流动隐含较大的虚拟土地资源效应186
第六节 中国大豆资源流动对策与建议187
一、在保障玉米等大宗农产品供给安全情况下适度增加大豆种植面积187
二、鼓励大豆压榨企业就地建立稳定的大豆生产基地187
三、对大豆生产者给予适当补贴187
四、建立稳定的世界大豆资源流入渠道187
五、鼓励内资企业直接租种南美耕地保障国际大豆资源流入中国188
参考文献189
后记195
热门推荐
- 3416837.html
- 3759324.html
- 48737.html
- 2758669.html
- 2012836.html
- 2050934.html
- 395798.html
- 1708869.html
- 806969.html
- 12307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767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787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48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850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611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462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717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354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811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81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