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药化学 供中药学、药学及相关专业使用【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药化学 供中药学、药学及相关专业使用
  • 郭力,康文艺主编;尹莲等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ISBN:9787506770637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451页
  • 文件大小:57MB
  • 文件页数:474页
  • 主题词:中药化学-中医学院-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药化学 供中药学、药学及相关专业使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

第二节 中药有效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2

第三节 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的作用3

一、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作用3

二、中药化学在中药产业化中的作用4

第二章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7

第一节 中药化学成分及生物合成简介7

一、中药化学成分类型简介7

二、各类中药化学成分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9

第二节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14

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14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精制方法19

第三节 中药有效成分化学结构的研究方法35

一、中药有效成分的理化鉴定35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波谱测定36

三、中药有效成分结构修饰方法48

第三章 糖和苷类化合物62

第一节 糖类化合物62

一、概述62

二、糖的结构与分类62

三、糖的理化性质67

四、糖的提取分离71

五、糖的检识72

第二节 苷类化合物73

一、概述73

二、苷的结构与分类73

三、苷的理化性质77

四、苷的提取与分离79

五、苷的检识81

六、苷的结构研究82

第四章 醌类化合物87

第一节 概述87

第二节 醌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88

一、苯醌类88

二、萘醌类89

三、菲醌类89

四、蒽醌类90

第三节 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94

一、物理性质94

二、化学性质95

第四节 醌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98

一、醌类化合物的提取98

二、醌类化合物的分离98

第五节 醌类化合物的检识100

一、理化检识100

二、色谱检识100

第六节 醌类化合物的波谱特征100

一、UV谱100

二、IR光谱102

三、1H-NMR谱103

四、13C-NMR谱103

五、MS谱105

第七节 含醌类化合物的中药研究实例106

一、大黄106

二、紫草110

三、丹参111

第五章 苯丙素类化合物115

第一节 概述115

第二节 简单苯丙素类116

一、简单苯丙素的结构与分类116

二、简单苯丙素的提取与分离118

第三节 香豆素类118

一、香豆素的结构与分类119

二、香豆素的理化性质122

三、香豆素的提取分离124

四、香豆素的检识125

五、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波谱特征125

六、含香豆素的中药实例131

第四节 木脂素133

一、木脂素的结构与分类134

二、木脂素的理化性质140

三、提取与分离142

四、木脂素的检识143

五、结构测定143

六、含木脂素的中药实例151

第六章 黄酮类化合物158

第一节 概述158

第二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159

一、黄酮类160

二、黄酮醇类161

三、二氢黄酮类162

四、二氢黄酮醇类163

五、查耳酮类163

六、二氢查耳酮类164

七、异黄酮类164

八、二氢异黄酮类165

九、橙酮类165

十、黄烷醇类166

十一、花色素类167

十二、双黄酮类167

十三、其他黄酮类169

第三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170

一、性状170

二、旋光性171

三、溶解性171

四、酸碱性172

五、显色反应173

第四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176

一、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176

二、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方法177

第五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180

一、理化检识180

二、色谱检识180

第六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182

一、UV谱182

二、1H-NMR谱185

三、13C-NMR谱189

四、MS谱190

五、结构研究实例192

第七节 含黄酮类化合物的中药实例197

一、槐米197

二、黄芩198

三、灯盏花199

四、车前200

五、葛根202

第七章 萜类和挥发油206

第一节 萜类206

一、概述206

二、单萜209

三、倍半萜214

四、二萜217

五、二倍半萜220

六、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220

七、萜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224

八、萜类化合物的检识225

九、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226

十、含萜类化合物的中药实例228

第二节 挥发油235

一、概述235

二、挥发油的组成236

三、挥发油的理化性质237

四、挥发油的提取与分离239

五、挥发油的检识242

六、含挥发油的中药实例244

第八章 三萜类化合物252

第一节 概述252

第二节 三萜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253

一、链状三萜253

二、单环三萜254

三、双环三萜255

四、三环三萜256

五、四环三萜257

六、五环三萜265

第三节 三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溶血作用273

一、物理性质273

二、化学性质274

三、溶血作用275

第四节 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276

一、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276

二、三萜类化合物的分离方法277

第五节 三萜类化合物的检识278

一、理化检识278

二、色谱检识278

第六节 三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279

一、紫外光谱(UV)279

二、质谱(MS)279

三、磁共振谱(NMR)281

四、结构研究实例284

第七节 含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的中药实例288

一、人参288

二、甘草293

三、柴胡296

第九章 甾体类化合物300

第一节 概述300

一、甾体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300

二、甾体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301

三、甾体化合物的颜色反应301

第二节 强心苷类化合物303

一、概述303

二、强心苷的结构与分类303

三、强心苷结构与活性的关系306

四、强心苷的理化性质307

五、强心苷的提取分离312

六、强心苷的检识313

七、强心苷的结构研究314

八、含强心苷的中药及蟾酥强心成分的实例320

第三节 甾体皂苷324

一、概述324

二、甾体皂苷的结构与分类325

三、甾体皂苷的理化性质327

四、甾体皂苷的提取与分离328

五、甾体皂苷的检识330

六、甾体皂苷的结构研究330

七、含甾体皂苷的中药实例337

第四节 C21甾体化合物340

一、概述340

二、C21甾体的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341

第五节 植物甾醇342

第六节 胆汁酸类化合物343

一、胆汁酸的结构特征及其在动物界的分布343

二、胆汁酸的化学性质344

三、胆汁酸的检识345

四、胆汁酸的提取分离345

五、含胆汁酸的中药实例346

第七节 昆虫变态激素346

一、概述346

二、昆虫变态激素的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347

第八节 醉茄内酯347

一、概述347

二、醉茄内酯的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348

三、醉茄内酯的提取分离348

第十章 生物碱351

第一节 概述351

一、生物碱的含义、分布、存在形式及生物活性351

二、生物碱的生物合成简介352

第二节 生物碱的结构与分类352

一、鸟氨酸系生物碱352

二、赖氨酸系生物碱353

三、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系生物碱354

四、色氨酸系生物碱356

五、邻氨基苯甲酸系生物碱358

六、组氨酸系生物碱358

七、萜类生物碱359

八、甾体类生物碱360

第三节 生物碱的理化性质362

一、物理性质362

二、化学性质363

第四节 生物碱的提取与分离369

一、总生物碱的提取方法369

二、生物碱的分离方法370

三、水溶性生物碱的分离方法374

第五节 生物碱的检识374

一、理化检识374

二、色谱检识375

第六节 生物碱的结构研究377

一、化学方法377

二、波谱法379

第七节 含生物碱的中药实例382

一、麻黄382

二、延胡索385

三、黄连387

四、洋金花390

五、苦参392

六、防己395

七、马钱子397

八、乌头(附子)398

九、紫杉401

第十一章 鞣质404

第一节 概述404

第二节 鞣质的结构与分类404

一、可水解鞣质类404

二、缩合鞣质类413

三、复合鞣质类415

第三节 鞣质的理化性质416

一、物理性质416

二、化学性质417

第四节 鞣质的提取与分离417

一、鞣质的提取417

二、鞣质的分离417

三、除去鞣质的方法418

第五节 鞣质的检识418

一、色谱检识418

二、化学检识419

三、鞣质的波谱特征419

第十二章 其他成分422

第一节 脂肪酸类化合物422

一、概述422

二、脂肪酸的结构与分类422

三、脂肪酸的理化性质423

四、脂肪酸的提取与分离424

五、含脂肪酸的中药实例425

第二节 有机含硫化合物425

一、概述425

二、含硫化合物及其中药实例425

第三节 脑苷类化合物426

一、概述426

二、含脑苷类的中药实例427

第四节 氨基酸、环肽、蛋白质和酶428

一、氨基酸428

二、环肽429

三、蛋白质和酶431

第五节 矿物质432

一、概述432

二、矿物药432

三、微量元素434

第十三章 复方物质基础研究436

第一节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意义及必要性436

一、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复方研究的关键问题436

二、对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有利于阐释中医药理论437

三、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可搭建中西医结合的纽带和桥梁437

四、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必经途径438

五、促进中药制剂等相关学科的发展438

第二节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439

一、中药复方配伍理论的物质基础研究439

二、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440

三、中药复方有效部位的提取分离441

四、中药复方定性、定量研究442

第三节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思路与方法探讨445

一、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指导思想与原则445

二、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445

三、代谢组学研究446

四、谱效关系研究446

五、分子对接技术447

六、中药组合化学方法447

七、拆方研究法448

八、整方研究法448

第四节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实例448

一、茵陈蒿汤448

二、四君子汤449

热门推荐